光伏产业网

太阳能光伏行业
领先的资讯
当前位置: 光伏产业网 » 储能资讯 » 正文

储能将在未来能源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核心提示:储能产业的发展可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负责任大国,中国一直在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储能技术产业发展。
   储能产业的发展可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负责任大国,中国一直在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储能技术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发展储能产业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需要加快推进政策机制建设;加快储能参与的电力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储能技术创新;加强示范和宣传引导等一系列工作。毕竟,储能产业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会在新能源、用户侧、智慧城市、能源互联网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日前,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举办的“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2018(ESIE 2018)”上,来自储能界的领导、学者、企业代表共同围绕推动中国储能产业发展表达了各自观点。
  
  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储能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能源局副司长刘亚芳指出,发展储能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促进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发展、有利于提升能源电力系统灵活性、有利于实现多能源互补、有利于推动交通领域低碳转型和革命。储能是重构传统能源体系,实现能源革命的关键之一。
  
  首先,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储能。多年来,中国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绿色发展,非化石能源领域发展领跑全球。2017年,中国新增装机规模约占全球增量的40%;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6亿千瓦左右;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与核电在建规模均已稳居世界第一。中共十九大报告把能源发展放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强调能源绿色发展,重申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发展储能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切实化解中国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扎实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有效措施;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要求落实到能源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的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政策也在助力市场推动储能发展提质增速。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储能电站示范列为能源发展重大工程。2017年,乘着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东风,国家能源局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印发了《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创新引领、示范先行,市场主导、改革助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期间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推动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储能技术不断升级、成本不断降低、产业不断发展:一是储能装机规模增长不断提速。截至2017年底,中国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89.8兆瓦,年负荷增长率达到45%。进入2018年,仅一季度规划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就已经接近120兆瓦。二是储能项目应用领域不断丰富。目前,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辅助服务、用户侧储能等领域的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新增项目中,用户侧储能一枝独秀,占年度新增装机容量的59%。与此同时,在政策的推动引领下,2017年用于辅助服务的储能装机规模增速同比达到了160%。三是储能产业布局范围不断扩大。眼下,储能产业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省份,其中新增投运规模最大的是江苏省,西藏、山西、甘肃、青海、北京、广东、上海,这些地区储能市场都十分活跃且各具特色。
  
  中国应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储能技术产业发展。一分谋划,九分落实,下一步要认真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储能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契机,积极支持储能技术创新,努力营造储能市场化发展环境;组织全行业落实《指导意见》,结合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精准施策:一是推动构建有利于储能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破除储能接入的政策壁垒,根据电力体制改革精神和进展,以市场化为导向,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建立健全充分体现储能市场价值的体制机制。二是研究探索促进储能技术创新孵化机制。加大对储能技术开发支持和投入力度,依托行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储能技术的竟争力。三是围绕储能新技术、新业态及商业化应用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促进储能应用市场化、规模化,加快突破成本高等影响储能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四是强化行业管理和服务,与有关部门形成协作机制。建立完善储能产业信息统计平台、技术交流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制定《储能标准化实施方案》,加强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支撑、引领、规范储能产业发展。
  
  从四方面应对储能产业的四个挑战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史玉波表示,当前,能源科技创新迅猛发展,信息、传感、智能控制等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深度融合,未来能源发展的模式和能源体系构建的方式都将发生重大改变。中共十九大报告把能源发展放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位置,强调推进绿色发展,重申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8.9吉瓦,同比增长19%。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占总装机规模的1.3%,较2016年增长0.2个百分点。中国储能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但同时,中国储能产业发展仍然有四方面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一是储能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细化产业政策助力储能市场发展,推动储能商业化进程。二是储能多重价值收益尚不明晰。需要厘清储能在发、输、配、用各个环节的应用价值,需要通过开放的电力市场和灵活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去体现储能的商业化价值。三是储能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突破。储能技术安全性、稳定性、高效性的提升仍然需要在研发和市场的检验中寻求突破。四是储能项目管理流程需要进一步明确。需要在备案、审批、监督、管理各环节加以规范和监督,保证储能项目合理合法建设。
  
  加快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要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快推进政策机制建设。加强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宣贯和深入落实,中国各地方政府应加快出台支持储能产业发展或技术应用的支持政策,明确储能项目建设和管理流程,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督促相关机构加快评估储能价值。二是加快储能参与的电力市场化进程。加快各区域和地方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在市场规则相对完善区域试点示范联合和独立储能电站建设,挖掘储能商业化价值并完善市场规则,构建储能参与系统服务的按效果付费机制;加快现货市场建设步伐,试点达成储能系统参与的市场化交易,评估灵活电力市场价格下的项目运行风险;搭建电力需求侧管理特别是需求响应长效机制,激励电网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并在输配电价核定中予以必要激励,为储能获取价值增值创造新的平台。三是加快推进储能技术创新,加大对储能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支持和投入力度,依托行业组织打造储能技术创新平台,汇聚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储能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储能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储能技术制高点。四是加强示范和宣传引导。推动储能在各应用领域示范项目建设,验证示范项目经济性和商业模式;征集先进储能技术和商业化案例,面向全社会进行宣传推广,引导储能系统供应商和项目投资建设方提升认知;支持和引导储能系统项目建设运行单位优先享受电力市场化红利,在大用户直购、绿色电力采购和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及电力市场交易方面予以支持,进一步降低储能系统运营成本。
  
  储能产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德国莱茵TüV集团大中华区太阳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服务总经理李卫春称,从全球角度来看,加入储能行业非常有前途。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储能激励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加速度,不能只关注中国的市场,国际的市场也非常成熟,美国、德国、澳洲、日本等国已有相应的补贴政策,整个储能产业发展的商业化节奏已很明显。储能的未来应用领域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未来35年,全球对于新能源的布局会给储能带来非常大的应用空间。如果要用数字和指标来衡量,毋庸置疑,每年都是万亿级的市场。此外还有电动车的发展带动移动储能的方式,这是非常庞大的市场。
  
  第二,用户侧的储能应用场景,包括发电侧的电力系统。典型应用是智能电网、智能社区、职能城市、智能家居。其中,智能电网的发展和应用把储能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削峰填谷包括对储能的应用。未来的需求会更智能化,对于电能的管理,不管是传统能源、新能源,还是真正的应用,怎么满足用电客户的需求、储能在其中又发挥什么样的价值?智能化是对储能产业未来的期待。很多商业公司,包括电力研究院都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
  
  第三,智慧城市,或者说智能微网为储能带来很重要的价值。年轻人对能源互联网应用场景的落地非常感兴趣,这意味着它一定会落地,年轻人的关注代表未来方向。包括虚拟电厂对于能源互联网的支持,在能源优化、商业价值方面一定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电能提升,包括能源效率提升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不管是上述哪一种应用场景,无非是达到性能最佳、用户的能量使用过程最方便的目的。而商家体现最大的经济价值是储能实现其目的的关键所在。可是储能前途很好,应用场景也很多,但实际落地方面包括项目、产品、应用还存在很多挑战。特别是市场准入、持续化发展中,对于技术、风险、质量的把控,是决定储能是否走得远、发展好的关键。组成能源互联网的几个基本要素会不会优化整个系统,而不是影响系统。特别是未来通过能源管理达到现金流管理、信息安全的要求能否满足;整个性能在财务测算模型之内,是否可以达到可预期的全生命周期;环境保护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摆在行业面前实实在在的挑战,看好储能技术,就要解决实际挑战。储能产业的前景非常好,在未来的主要应用场景也很丰富。目前虽然都很看好,但发展速度还没有调动起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价格问题,70%的人都认为价格太高了。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和可能性?68.5%的人认为储能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策对于产业的推动。同时要看好主流市场在哪里?
分享:

阅读下一篇文章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