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这样的企业家,就不怕“技术封锁”!

光伏产业网讯 发布日期:2020-11-23
核心提示: 有这样的企业家,就不怕“技术封锁”!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产业,划出了一道令人惊叹的崛起轨迹,也少有产业像它这样经历过山车式的变化。
  
  十年前,一场“盛世泡沫”让光伏产业“饿殍遍野”。近10年来,它痛定思痛,如今再次登上了世界的顶峰。从“三头在外”到“三个世界第一”,短短十年间中国光伏产业由弱到强。
  
  央视最新一期《对话》节目特邀中国光伏行业领军者们,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双循环下的能源新动能。 他们是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 、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
  
  这四位核心代表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正和岛岛邻。透过他们的讲话,我们看到中国制造业突破欧美技术封锁的不易,以及面向未来的信心与决心!
  
  编 辑:张溪冉
  
  来 源:央视《对话》节目
  
  央视《对话》特别节目
  
  《中国光伏:绝境中的逆袭》完整视频
  
  三张“世界第一”的名片
  
  主持人:这些年我们发现光伏领域不仅造富能力非常强,它们的产业爆发力也非常强大。所以有人说世界上有3张闪亮的名片来自中国,都属于我们的光伏领域:中国光伏制造业世界第一,中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世界第一,中国光伏发电量世界第一。
  
  通威集团 刘汉元:10年前我们大家说,很多关键原材料在外、关键设备在外、90%以上的市场实际上还在外。
  
  那10年后的今天呢?中国高纯晶硅的产量成了全球第一,占全球大概65%以上的产量;电池组件占了全球70%以上的产量,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把中国和美国在全球领先、有竞争力的各项产业进行了一个比较,做了个圆饼图。
  
  中国的光伏行业、光伏产品,是麦肯锡认为中美之间,中国绝对领先的产业,是中美之间唯一一个顶满饼图外框的产业,所以如果我们真正回想十多年前的状况和今天中国光伏行业所取得的地位的话,整个行业同仁,大家心里面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
  
  主持人:但是我也听到有人这样说,可能是因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不怎么看重光伏,所以给了中国这些企业很好的一个发展契机,我们才赢得了这样的一些名片。
  
  天合光能 高纪凡:实际上,光伏产业即使在21世纪低碳产业里也是未来的一个能源方向。全世界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争抢这个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第一是实际上早期是他们发展得好,当然后来我们通过科技创新、成本下降,我们的竞争力起来了。在现在这个情况下,这些国家为了阻止像天合光能这样的中国企业,竞争它们占领的市场领先地位,就采取了一次又一次的贸易保护,不管是一次双反,二次双反等,实际上目标就是阻止我们去争夺它们的市场主导权。
  
  但我们后来发展好了,2015年时,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女州长,按理说亚利桑那州应该说是美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应用最好的一个州了。
  
  她就来到北京,约我见面,说我们两个合到一块,你到我这儿来干,你投10亿美金,我给你补贴5亿美金。所以这个说明什么呢?2015年时美国还这么想,希望天合这样的企业能到那儿去发展光伏产业,特别渴望,所以根本不是说人家不想干了。
  
  隆基股份 钟宝申:刚才高总介绍了几个主要的国家。确实全球的光伏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即使像中东的沙特、土耳其,包括俄罗斯,他们都有支持本地制造的政策,给予本地制造一个更好的价格和保护政策。
  
  但目前的现状呢?中国的光伏产业仍然一枝独秀,这里面的关键是目前中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实际上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先优势正在快速扩大。
  
  过去我们跟海外的供应商合作,大家交流一次都要几个月的时间,但在上下游完全打通了以后,中国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只需要一或两周的时间,所以这个循环一下子就打开了,中国在光伏产业领先不是偶然的。
  
  光伏产业经历了怎样的至暗时刻
  
  主持人:刚才提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内各个企业间,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联系是畅通无阻的。这也让我想到,其实对于光伏产业而言,有一段黑暗的日子,我们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并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那段日子。有人管这叫“三头在外”,原料在外、设备在外、市场在外。所以其实我们今天3个“世界第一”的背后,有着我们度过那段至暗时刻后迎来的这份喜悦。
  
  通威集团 刘汉元:来之不易。2008-2010年时,欧美日韩对中国实施了技术封锁,对工艺包、数据、专利进行严格保护。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整个产业受核心原材料的制约极其明显。
  
  2012年、2013年美国率先对中国光伏行业进行“双反”,先后定了50%-220%的“双反”税率;欧盟在2012年进行“双反”,同样制定了百分之几十到100%以上的几组双反税率。
  
  事实上都在联手遏制中国光伏行业的崛起。2012年、2013年大家都记忆犹新的画面是在2013年6月时,李克强总理去视察国内的光伏企业,说:你们还有两个月能不能够挺得住。
  
  当时和欧盟之间的“双反”正在谈判,有两个月的宽限期,希望中欧之间能够达成共识,不进行“双反”。遗憾的是,欧洲后来仍然进行了“双反”,中国在外国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打压。
  
  这场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1. 扩大内需
  
  主持人:在座四位为中国今天的“三个第一”贡献了这么多力量,是因为你们在过往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战。我们来看一看,你们的这场仗到底是怎么打的。我们提供了4个关键词,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突破装备、拓展海外。你们对哪个关键词最有感觉?
  
  阳光电源 曹仁贤:扩大内需吧。我对这个体会比较深的是,实际上扩大内需分两方面的,一方面我们要培育市场,另外一方面呢,我们的制造业、我们的创新能力、我们的技术研发能力必须跟得上,是吧?否则国家给你做好顶层设计,那你自己做不出来,也没有用的,所以这是一个相互守望的、相互耦合的过程。
  
  这10年,我们深刻地吸取了我们“三头在外”的教训,当“三头在外”时,我们什么都是受制于别人的,我们相当于成为了一个全球的代工厂。
  
  所以在这个产业演化过程中,我们企业界,还有我们国家政府部门都做了大量的思考,就是如何来推动我们国内市场的激发,如何来推动我们企业自主创新。替代进口,实现真正自主的知识产权的过程,首先是国内市场大的激发,取决于什么?第一就是顶层的制度设计。
  
  我印象非常深的是,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启动了国内第一个规模比较大的项目,在敦煌,一万千瓦的。现在看来,这是很小的项目。但这是中国走向大规模国内应用真正的第一个项目。
  
  后来我们又实施了“金太阳工程”,国家从各个方面的政策给予引导、给予刺激,特别是我们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国家给予的一些电价补贴。
  
  从今天来看,这些补贴看上去是扩大内需,而本质上它是让我们快速地降低成本,所以我在想,内需的扩大使我们企业一方面有了市场,另一方面还是由于我们中国企业真正的低成本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满足已经扩大了的内需市场的需要,使我们这几年逐步把我们的化石能源的比例降下去,所以我觉得内需的扩大实际上是我们企业创新、自主能力提升,这样一个交错的过程。
  
  天合光能 高纪凡:刚才我们曹总讲的,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国内市场和成本下降,以及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相互协同关系。
  
  我就举个例子,就说国内市场,2013年国务院支持光伏行业健康发展的文件发布后,行业迅速发展,在2013年前国内市场不超过两个GW(装机容量单位),后来每年可以说是翻倍,甚至是更快增长。
  
  到2017年超过了50个GW,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带来了一个什么结果呢?就是光伏行业的制造成本,光伏发电板的成本,十年间降到原来的1/10。
  
  原来光伏行业早期为什么市场在国外?人家发达国家付得起这个钱,因为中国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那个时候4块钱一度电,2007年的时候,你说能大面积干吗?
  
  我记得很清楚,更早一些的时候,天合要在国内搞“百万屋顶”计划,当时朱镕基总理说,怎么中国也可以搞“百万屋顶”啊,那时候一看,发电成本贵得不得了,实际上也就是说时机没到。但后来通过扩大内需,就带来了行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创新成本下降后,现在成本已经降到像青海最新的这个发电站,光伏发电成本两毛六一度电,可以说是低于火电。
  
  所以这个案例说明,实际上它是一个几方面的正向循环,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2. 优化供给
  
  主持人:看来大家首要选择了扩大内需是有原因的。因为过去如果我们过度依赖于海外,那么一经历“双反”,你海外的市场丢掉,等于说90%以上的市场就没了,可是在今天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国内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显然这可能是大家认为我们攻坚战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战,但仅仅靠扩大内需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我们的市场也对供给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通威集团 刘汉元:去年我们进口了5亿多吨石油,消耗了2400多亿美元。我们石油能源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72%。“双循环”过程中,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我们立足,尽可能解决我们能源自给自足的问题呢?
  
  从产业链支撑的角度来讲,我们知道汽车占石油消耗量的70%以上,光伏发电输出等效的这种电力能源,如果用在我们的电动汽车,以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成本和烧汽油、烧柴油的这种成本相比的话,实际上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成本只有用油的1/3到1/4。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事实上中国光伏发电等效的这种能源使用成本,大约只相当于10块钱不到的一桶石油这种油价,如果我们立足自己的话,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和东部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好我们的国土面积,输出这种清洁能源,事实上我们可以减少这种大部分基于石油的技术进口,减少石油的消耗,节约外汇的支出,同时实现我们能源的清洁转型。
  
  3. 突破装备
  
  主持人:那我想,当我们进入到第三个关键阶段,也就是我们的突破装备这场攻坚战时,我想请钟总先来说一说。
  
  隆基股份 钟宝申:在进入光伏领域前,我就是做装备的。所以进入光伏领域后呢,我们确实看到了中国光伏产业,整个光伏制造从硅料、硅棒、硅片,到最后电池组件是全盘进口设备。
  
  我就拿切片来讲,中国是从2009年开始会做切方机。我也是参与者,因为2006年我牵头成立了大连连城数控,就是看到了这种太阳能光伏蓬勃发展,但我们的装备全部依靠海外的现实,我们希望取得突破。
  
  所以当时就找了一些大连做机床的专家一起,我牵头出资来做,先从最简单的开方机做起。
  
  但开方机当时也是从海外进口,那么2006-2009年开发出来,接下来我们开始攻克难度更高的切片机。当时中国对切片机完全没有任何认知,因为它就像一个很粗的玻璃棒。我们要把它切得和纸一样薄的这样的硅片,当时大家如果没见过这个设备,都觉得这个根本想不出来加工办法。他其实就是一种,我们叫线切割的设备,就是瑞士和日本在做。
  
  那么这时候呢,连城数控开始进入,也有其他家介入。从2006年一直到2012年开始出设备,那时主要还是跟随模仿创新阶段。
  
  到了2015年时已经可以并驾齐驱了,这时候中国的产品已经体现出了相同的能力。但是更快的,到2015年后,随着技术的升级,已经进入到金刚线切割时代。这时中国企业和瑞士、日本的企业已经是同台竞技,等到产品出来时,2017、2018年这个产品完全在市场拓展时,海外设备已经完全消失了,中国全面领先。
  
  通威集团 刘汉元:设备这个环节,我们就拿电池来举例,2010年前,90%以上的设备是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的。我们国内的设备基本上是零零星星,不到10%的零头。
  
  如果我们现在去看,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2010年前后建成的电池生产线,90%以上都是国外的设备,但现在我们去看,国内设备占比接近了100%,成本只有进口设备的1/3不到。产品提升、技术服务、改进速度都比它们快,所以到现在为止,德国、意大利的设备在同等价格时,我们国内的生产线都愿意选择国产的设备。
  
  4. 扩展海外
  
  主持人:疫情爆发以来,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的说法,全球化正在被按下暂停键。今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逆全球化的思潮,但我们打起12分精神来看下目前这一仗,拓展海外这一仗到底怎么打?
  
  隆基股份 钟宝申:中国光伏呢,应该说最早起步就是从海外市场起步的,所以这个不同于其他产业,它有个非常好的基础,刚开始,我们就对应了全球的高质量、高标准。
  
  从市场开拓来讲,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儿,让他感觉到用你的产品他得到的好处最多,如果不用他就吃亏了,我认为这是拓展海外市场最根本的一点;第二点就是本地化,就是说在给海外市场服务时,能更贴近他的市场,大家能有更多的共鸣。
  
  通威集团 刘汉元:2010年前后,欧洲大部分都还进口中国的组件。2011、2012年他们开始“双反”,中国出口的组件大幅下降。可是反了6、7年以后呢?欧盟总体总结,并没有起到保护欧洲生产产能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欧盟的低碳化、清洁化转型进程。
  
  所以,欧盟委员会在2018年9月3号宣布取消对中国产品的双反。那么,很多中国产品质优价廉、规模大、产品质量也高,价格又全球领先,又重新进入了欧洲市场。从这点来讲,对我们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应该是有着很大底气和支撑。
  
  顶层设计,新能源产业迎重大利好
  
  主持人:相信现场的几位,大家都认真地学习过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很多人都说在这当中看到了我们中国能源革命倒计时的一个计时表,我不知道四位读到的目标是什么?你们感受到的挑战又是什么?
  
  通威集团 刘汉元:非常鼓舞人心。其实不仅是我们国内从业者,欧盟成员国、日本、韩国,全世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鼓舞。
  
  总书记9月22号在联大会议上表态和承诺后,10月份日本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随后3天韩国也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
  
  所以,全世界几乎190多个签约国之间大多都形成了共识,那么这个对国际上几种能源转型的推动,对中国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态发展、环境保护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从道义上,经济上,产业发展“双循环”上,都可以说是有着很多很多的加分项。总书记这次表态,又一次向全世界发出冲锋令,全人类齐步跨进可再生能源、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的新时期。
  
  隆基股份 钟宝申:对我们来说呢,“2060碳中和”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那时我们整个中国的碳排放是零,现在的煤、天然气、石油将全部被淘汰,全要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的主力。
  
  在这个里面,可以说既有巨大的前景,但是更有着巨大的挑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怎么让光伏这样一种能源最后能够成为行业的助力,实际上包括氢能等技术都要发展起来。这里面又给我们这些创新企业能够带来一种新的兴奋。
  
  主持人:前景非常光明,目标也非常明确,但是有些数字可能会加重我们的一种紧迫感。我在统计当中看到目前光伏在中国能源年度的发电量当中,占比是3.53%,所以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发展态势要去承担这样一个未来目标,实际上考验还是很大的。
  
  通威集团 刘汉元:过去两到三年,我们每年非化石能源增加1-1.5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很有可能每年会增长1.5-2个点的可再生能源比例。
  
  从这样一个发展曲线来看,它还在加速,有可能10年、20年、30年做到碳中和,应该是有可能按期实现或者提前实现的,因此不仅是前瞻性上、道义上占据国际制高点,经济上完全是有产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和保障的。我想这值得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努力。
  
  来源丨正和岛
热点话题
阅读下一篇文章

联系我们/Contact

商务会员、广告投放、软文营销
张先生:
电话:0551-6384566313309693356(同微信)
传真:0551-69121327
QQ: 936604464
投稿、编辑事务、 展会合作、友情链接互换
杨女士:
电话:0551-69121329
传真:0551-69121327
QQ:332867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