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深度」股价新高背后,“光伏霸主”隆基股份的喜与忧

光伏产业网讯 发布日期:2021-09-01
核心提示: 「深度」股价新高背后,“光伏霸主”隆基股份的喜与忧
   从2012年上市至今,登顶全球光伏产业霸主这条路,隆基股份(601012.SH)用了不到十年。
  
  近十年间,隆基股份营收规模从17亿元增长至546亿元,上涨超30倍,由净亏损发展为年度净利润规模超85亿元,站至行业顶峰。步入2021年,伴随着政策利好层出不穷,光伏行业再迎来爆发之年,正式成为与煤电并驾齐驱的主体能源。
  
  作为行业龙头,隆基股份刚刚于8月30日走出98.58元/股(前复权)的历史新高,较去年底上涨50%,较2020年初更是大涨470.16%。去年年底,高瓴入驻隆基股份,目前持股5.85%。
  
  一切看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8月30日晚披露的半年报显示,隆基股份的业绩增速与近两年相比明显下滑,暴露出公司在光伏产业链涨价潮中利润空间承压。2014年后,隆基股份通过突破金刚线切割技术形成的技术“护城河”壁垒也渐消,吃了多年的技术红利,被同行慢慢迎头赶上。
  
  上半年业绩增速不及往年
  
  今年上半年,隆基股份营收350.98亿元,同比增长74.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93亿元,同比增长21.3%。
  
  分季度来看,2021年一季度,隆基股份实现营收同比增84.36%至158.5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34.24%至25.02亿元。据此估算,第二季度,隆基股份实现营收192.44亿元,同比增67%,环比一季度增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91亿元,同比增11%,环比一季度有所下滑;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24.84亿元,同比增16%。
  
  与近两年同期进行业绩对比,隆基股份今年上半年业绩可谓“增收不增利”,净利增速不比营收规模增速。
  
  财报显示,2019年,隆基股份营收同比增41.09%至141.1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53.76%至20.1亿元;2020年,公司营收同比增42.73%至201.4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104.83%至41.16亿元。
  
  上半年光伏组件销量增长,是隆基股份营收规模大增的主要原因。
  
  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38.36GW,其中对外销售18.76GW,同比增长36.48%,自用19.60GW;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17.01GW,其中对外销售16.60GW,同比增长152.40%,自用0.41GW,组件收入占比由2020年上半年的57%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67%。根据PVInfolink机构预计,2021年上半年公司组件出货量继续保持行业第一。
  
  对于隆基股份业绩涨幅收窄的原因,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接受界面新闻采访表示,主要原因在于硅料价格上涨对隆基股份盈利空间造成了影响,代表上市公司对原材料的价格传导能力不是太强。
  
  “作为行业龙头,受硅料接连涨价的影响,隆基的价格传导能力还是不错的,有的小硅片厂‘无米下锅’已经出现亏损或者倒闭现象了。但是价格传导得好的情况下,企业的原材料压力,其实可以进行传导下去的。隆基业绩增幅的收窄,也许是其他硅片企业对其形成了一些竞争压力,不片面的追求单体利润,而是从规模上要效益。”祁海珅认为,从2014年开始,隆基股份通过突破金刚线切割技术实现大幅的降本增效,加上不断的产业规模扩产优势,使得企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硅片行业技术竞争壁垒不断缩小,对隆基的金刚线技术优势形成了一些竞争挑战。
  
  与上述说法相应,隆基股份的毛利率有所下降。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隆基股份综合毛利率为22.73%。2018年至2020年,公司光伏行业毛利率分别为22.25 %、28.9%、24.62%。
  
  隆基股份于2012年上市,公司近年加快发展垂直一体化布局,产品涵盖光伏全产业链,主要从事单晶硅棒、硅片、电池和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光伏电站的开发及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业务。
  
  光伏产业链可大致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四个制造环节。隆基股份已在硅片、组件两大环节登顶全球。
  
  此前,在2020年年报中,隆基股份对于2021年全年的营收展望为850亿元,同时对硅片和组件的出货量目标分别为80GW/40GW,产能目标分别为105GW/65GW。今年上半年完成营收展望的41.29%。
  
  产能和利润水平受限
  
  近期,光伏产业链持续迎来涨价潮。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年1-7月份全国光伏新增装机17.94GW,同比增长约37%,其中户用光伏新增装机7.66GW,同比增长156%,新增装机的增长量基本全部来源于户用光伏,预计全年户用装机可超16GW。
  
  下游开工率提升的需求刺激之下,光伏产业整体需求量大幅增加,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再度集体涨价。
  
  目前,光伏市场不同型号的单晶硅片较年初涨幅已近60%;电池片价格较年初上涨幅度在10%至20%之间。而在此前,硅料价格已连降五周,主要原因是部分下游厂商下调开工水平,硅料价格开始缓跌。
  
  涨价潮来袭,硅片、电池片和光伏组件企业争相扩产,而硅料产能增长相对较慢,带来产业上下游结构性供应失衡,是硅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料产量为22.7万吨,同比增长10.7%。同期,国内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这三个环节产量增幅均超30%。
  
  弘达光伏创始人刘继茂告诉界面新闻,今年6、7月份硅料出现小幅下降,大家认为硅片价格也会下降,组件价格也就随之下降,但出乎行业意料,硅片价格并没有下降。8月初硅料价格稍一上涨、硅片价格便马上跟进,并且提价幅度更高。8月11日中环股份宣布单晶硅片涨价之后,8月19日,隆基股份也上调了单晶硅片的报价,不同尺寸硅片价格上涨0.2至0.24元/片,涨幅为4.1%,这一价格创近两年隆基硅片价格的历史新高。
  
  行业普遍喊涨,但光伏产业链究竟还能涨多久?涨价潮之下,隆基股份等巨头谁又将最终获益?
  
  由于隆基股份曾多次重申,公司目前没有向上延伸到硅料环节的计划。7月20日,公司也曾在互动平台坦言,硅料涨价对公司经营形成了一些压力。
  
  隆基股份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受部分原材料阶段性紧缺影响,再叠加铝、铜等大宗商品涨价及运费上涨等多重因素,对公司业绩、产能及下游装机规模需求的释放形成一定压力。公司上半年并未满产。
  
  因此,跟随原材料涨价,隆基股份将硅片价格调至近两年新高,却不得不面对毛利率下滑,部分产能受限等问题。
  
  祁海珅认为,“隆基作为硅片龙头,虽然产品不具备不可替代性,但可以利用规模化效应、产业链协作能力和其他厂家去比拼性价比。目前,公司在硅片领域的优势地位还是比较明显的。”
  
  浙江省太阳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认为,伴随着上游不断涨价,下游组件和电站目前存在观望“罢工”状态,也在减弱非必要需求,向硅片厂商反向传导压力。
  
  “涨价不具备可持续性”
  
  对于光伏产业链的持续涨价,市场对这一现象解读普遍偏负面,认为涨价影响需求。
  
  首当其冲的是国内大型组件企业。主营太阳能组件的晶澳科技(002459.SZ),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同比增长48.77%至161.92亿元,但净利润仅微增1.78%至7.13亿元。另一家组件龙头企业东方日升(300118.SZ),更是遭遇了五年以来的首次中期亏损。
  
  对此,刘继茂分析称,上述现象背后有着更深层的问题,上游硅料和硅片基本形成垄断,资本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下游安装商以大型国企央企为主力,以减碳排放为装机目标。这样,上游是市场经济,但是寡头把握市场,价格由它们把持。下游是计划经济,即使投资利润再低,也要去做。
  
  2021年,光伏行业逐渐迈入平价上网时代。随着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降低,预计实现平价上网的目标将越来越近,行业发展将从政策驱动、计划统筹与市场驱动多重驱动发展的模式,逐渐变成市场驱动发展的模式。这也意味着,自由和竞争。
  
  而作为碳中和主力阵地的光伏产业,我国光伏产业链必然要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
  
  祁海珅表示,通威等上游硅料厂家的涨价行为可以理解,毕竟是市场经济行为,涨价也是行业内部产业链供应链的不平衡造成的,虽然光伏行业的终端需求和行业总体产能之间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存在缺货现象,应该说是行业内部的割裂或内卷化问题。这种现象需要尽快改变,否则下游终端装机总量必然受到影响,也不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所以说,光伏产业链继续涨价应该说是阶段性的,不具备可持续性涨价的基础和条件。
  
  祁海珅称,光伏电力行业必须要回归廉价能源的属性,这一属性要靠大批企业规模效应、产业化、提高转化效率等路线去实现,在这个“光伏廉价能源”的大进行中,某一阶段的涨价都是小波澜,掀不起大风浪的,也是需要多种技术和工艺的合力作用来实现的。
  
  转型能成功吗?
  
  除了毛利率下滑、技术壁垒消减、上游涨价压力等问题,隆基股份选择的转型之路也充斥着不确定性。
  
  从2012年上市至今,在十年间已成长为光伏“霸主”的隆基股份,BIPV( 光伏建筑一体化 )是其选择的下一条重要赛道。
  
  今年3月,隆基股份披露通过协议转让方式现金收购森特股份(603098.SH)约1.31亿股股份,占其总股本的27.25%,总交易对价为16.35亿元。隆基股份曾透露,计划在BIPV领域做到百亿营收的市场规模。
  
  提前布局BIPV市场,叠加近期国家能源局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让公司股价进一步走高。公司证券事务部曾表示,目前仍处于洽谈业务模式阶段,BIPV也是公司重点发力业务之一,将和森特股份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BIPV业务发展。
  
  对于国内光伏行业而言,BIPV并不是新概念。在该领域试水者众多,包括早年的汉能,到晶科能源、东方日升等公司,均在BIPV领域有所布局。
  
  业界对于隆基股份此次转型的论调也并不一致。
  
  刘继茂认为,隆基股份在建筑光伏领域的布局,还没有形成有效产能。公司投资做BIPV的森特股份,到8月底,公开的信息只有一个项目,而所谓的BIPV组件,只是普通的双玻组件,彩钢瓦和胶水的组合体,达不到建筑幕墙的要求。
  
  祁海珅表示,BIPV目前炒作的成份多一些。“目前业内90%以上都在谈BAPV(指在已完成的建筑上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真正将光伏发电做成幕墙的并不多。原因是和BAPV相比,BIPV成本太高,预计五年之内都不会有很好的发电收益经济性,如果追求建筑一体化外观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沈福鑫认为,BIPV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有关部门政策推动建立光伏与建筑相结合的相关标准。
  
  至于隆基股份在氢能领域的布局,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公司还没有形成有效产能。
  
  刘继茂认为,在组件价格大于1.8元/W的情况下,光伏制氢的成本比煤制氢的成本高2-3倍,盈利之路还非常遥远。
  
  祁海珅认为,氢能产业的发展不确定性太大,氢能源利用不是市场化的市场经济行为,“没有国家政策,根本发展不起来”。
热点话题
阅读下一篇文章

联系我们/Contact

商务会员、广告投放、软文营销
张先生:
电话:0551-6384566313309693356(同微信)
传真:0551-69121327
QQ: 936604464
投稿、编辑事务、 展会合作、友情链接互换
杨女士:
电话:0551-69121329
传真:0551-69121327
QQ:332867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