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单!涨价!利好来袭!储能这波“稳了”
光伏产业网讯
发布日期:2025-09-09
核心提示:
爆单!涨价!利好来袭!储能这波“稳了”
2025年,海外储能市场的订单潮持续增长,刺激了对储能电芯和储能系统的需求,国内头部企业订单应接不暇,据悉,当前100Ah电芯订单已排到2026年2月,产线全部满产,难以承接新需求。
01海外需求强劲,头部企业满产爆单
行业分析认为,海外储能市场的需求回暖是重要增长点,据悉,上半年中国企业新获199个海外储能订单(合作),总规模超160GWh,同比增长220.28%。仅澳大利亚储能市场一年就翻了三倍,中东地区更是主战场,上半年订单量达到了35GWh。
这场始于2025年初的储能电芯"抢购潮",本质上是全球能源格局重构的连锁反应。
北美市场则呈现"大储+工商业储"双轮驱动。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户用储能渗透率已突破25%,家庭用户"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成为主流。德国能源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欧洲新增储能装机达12GWh,同比增长210%,其中户储占比超60%。
据行业调研数据,国内主要储能电池厂商2025年规划产能预计将达550GWh,但当前市场已呈现出显著的供需失衡态势——需求增速远超供给能力。
进入9月以来,多家电池企业单月排产规模较上月提升5%-10%,同比去年增幅更突破30%。
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持续攀升,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航锂电等目前基本维持满负荷运转状态,激增的订单量甚至开始向二三线阵营分流,国轩高科、瑞浦兰钧等企业9月产能利用率同样逼近峰值。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主流储能电池厂商的在手订单已全部排满至年底。
02储能需求超预期,电芯涨价盈利向上
当前储能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的积极态势,产品价格弹性特征逐步凸显——部分型号电芯已率先开启涨价模式,2025年6-7月,储能电芯价格连续上涨,主流型号(如280Ah、314Ah)累计涨幅达10%-20%。
随着国内储能市场对电池性能的要求持续升级,叠加314型电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带来的供给收缩,市场供需格局加速重构。
与此同时,碳酸锂价格的触底反弹形成成本支撑,推动储能电芯价格自6、7月份起显著上行,目前已从0.25元/Wh攀升至0.27元/Wh上方。
从成本传导角度看,按照行业测算,碳酸锂价格每上涨2万元/吨,将直接推高电芯成本约0.01元/Wh,而本轮电芯实际涨幅已超出理论成本传导幅度1-2分/Wh,相关企业的盈利修复前景愈发清晰。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储能电池均价环比上涨18%,头部企业毛利率回升至25%-30%区间。
03政策利好,持续输出
国内方面,136号文件的落地正从根本上改变国内储能产业的商业逻辑,独立储能模式正取代传统新能源配储路径,成长为市场新的增长极。
当前,独立储能项目已形成多元收益结构——既可通过容量电价获取稳定收益,又能依托峰谷价差实现市场化盈利,同时深度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开辟增量空间,项目综合预期收益率稳定在6%-7%区间。
据最新统计,内蒙古、河北等六个先行省份已披露的独立储能规划规模累计突破103GWh,其中内蒙古以49GWh的体量领跑全国。
值得关注的是,甘肃等多个省份近期相继落地容量电价支持政策,释放出这一模式向全国范围推广的明确信号。
除此之外,自进入9月份开始,一系列利好储能的相关意见发布:
9月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电力中长期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规则》提出,独立储能在放电时段按发电企业身份参与交易,在充电时段按电力用户身份参与交易,明确了新型主体的市场地位。
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文件提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电厂(含负荷聚合商)、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车网互动等灵活性调节资源中的应用,提升负荷侧群控优化和动态响应能力;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协同优化调度以及全生命周期安全中的应用。
国外方面,在欧洲市场,可再生能源装机提升带来消纳问题,叠加动态电价机制陆续出台+部分国家出台补贴,欧洲大储与工商储需求同比高增。
2025年7月1日,欧洲太阳能协会正式推出“欧洲电池储能平台”,新上任的欧洲电池储能平台负责人Juhi Dion Sud 做了分享,表示“电池储能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至关重要。若不采取紧急行动,欧盟的能源转型将面临停滞的风险,我们呼吁到 2030 年将电池储能能力提高十倍”。
澳大利亚则于今年7月1日推出总额23亿澳元的户用储能补贴计划,为安装50kWh以内的储能系统提供约30%的安装费用折扣,即每千瓦时(kWh)最高补贴约372澳元(含STC可再生能源证书价值)。该计划目标到2030年支持100万个电池安装项目。
印度市场更是将2025年储能装机目标从15GW上调至25GW,并强制要求新建光伏项目按20%比例配套储能,通过政策调控推动了本地户储需求。
在美国市场,2025年1-7月美国新增装机23.70GWh,同比“大而美”法案将大储ITC补贴退坡时间延迟至2034年,中期大储项目经济性仍有所保障。
此外,因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电力供应紧张、电价过高,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乌克兰等国家对光储需求不减,巴基斯坦居民侧电价仍然远高于户用光储平准化用电成本,仍有空间亟待释放。与此同时,新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埃及政府加快能源转型节奏,计划204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为40%。
储能行业的“爆单潮”既是机遇,亦是挑战。当低价竞争难以为继,技术壁垒与服务能力将成为破局关键。
对于头部企业而言,这场盛宴不仅是订单狂欢,更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
01海外需求强劲,头部企业满产爆单
行业分析认为,海外储能市场的需求回暖是重要增长点,据悉,上半年中国企业新获199个海外储能订单(合作),总规模超160GWh,同比增长220.28%。仅澳大利亚储能市场一年就翻了三倍,中东地区更是主战场,上半年订单量达到了35GWh。
这场始于2025年初的储能电芯"抢购潮",本质上是全球能源格局重构的连锁反应。
北美市场则呈现"大储+工商业储"双轮驱动。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户用储能渗透率已突破25%,家庭用户"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成为主流。德国能源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欧洲新增储能装机达12GWh,同比增长210%,其中户储占比超60%。
据行业调研数据,国内主要储能电池厂商2025年规划产能预计将达550GWh,但当前市场已呈现出显著的供需失衡态势——需求增速远超供给能力。
进入9月以来,多家电池企业单月排产规模较上月提升5%-10%,同比去年增幅更突破30%。
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持续攀升,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航锂电等目前基本维持满负荷运转状态,激增的订单量甚至开始向二三线阵营分流,国轩高科、瑞浦兰钧等企业9月产能利用率同样逼近峰值。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主流储能电池厂商的在手订单已全部排满至年底。
02储能需求超预期,电芯涨价盈利向上
当前储能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的积极态势,产品价格弹性特征逐步凸显——部分型号电芯已率先开启涨价模式,2025年6-7月,储能电芯价格连续上涨,主流型号(如280Ah、314Ah)累计涨幅达10%-20%。
随着国内储能市场对电池性能的要求持续升级,叠加314型电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带来的供给收缩,市场供需格局加速重构。
与此同时,碳酸锂价格的触底反弹形成成本支撑,推动储能电芯价格自6、7月份起显著上行,目前已从0.25元/Wh攀升至0.27元/Wh上方。
从成本传导角度看,按照行业测算,碳酸锂价格每上涨2万元/吨,将直接推高电芯成本约0.01元/Wh,而本轮电芯实际涨幅已超出理论成本传导幅度1-2分/Wh,相关企业的盈利修复前景愈发清晰。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储能电池均价环比上涨18%,头部企业毛利率回升至25%-30%区间。
03政策利好,持续输出
国内方面,136号文件的落地正从根本上改变国内储能产业的商业逻辑,独立储能模式正取代传统新能源配储路径,成长为市场新的增长极。
当前,独立储能项目已形成多元收益结构——既可通过容量电价获取稳定收益,又能依托峰谷价差实现市场化盈利,同时深度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开辟增量空间,项目综合预期收益率稳定在6%-7%区间。
据最新统计,内蒙古、河北等六个先行省份已披露的独立储能规划规模累计突破103GWh,其中内蒙古以49GWh的体量领跑全国。
值得关注的是,甘肃等多个省份近期相继落地容量电价支持政策,释放出这一模式向全国范围推广的明确信号。
除此之外,自进入9月份开始,一系列利好储能的相关意见发布:
9月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电力中长期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规则》提出,独立储能在放电时段按发电企业身份参与交易,在充电时段按电力用户身份参与交易,明确了新型主体的市场地位。
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文件提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电厂(含负荷聚合商)、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车网互动等灵活性调节资源中的应用,提升负荷侧群控优化和动态响应能力;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协同优化调度以及全生命周期安全中的应用。
国外方面,在欧洲市场,可再生能源装机提升带来消纳问题,叠加动态电价机制陆续出台+部分国家出台补贴,欧洲大储与工商储需求同比高增。
2025年7月1日,欧洲太阳能协会正式推出“欧洲电池储能平台”,新上任的欧洲电池储能平台负责人Juhi Dion Sud 做了分享,表示“电池储能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至关重要。若不采取紧急行动,欧盟的能源转型将面临停滞的风险,我们呼吁到 2030 年将电池储能能力提高十倍”。
澳大利亚则于今年7月1日推出总额23亿澳元的户用储能补贴计划,为安装50kWh以内的储能系统提供约30%的安装费用折扣,即每千瓦时(kWh)最高补贴约372澳元(含STC可再生能源证书价值)。该计划目标到2030年支持100万个电池安装项目。
印度市场更是将2025年储能装机目标从15GW上调至25GW,并强制要求新建光伏项目按20%比例配套储能,通过政策调控推动了本地户储需求。
在美国市场,2025年1-7月美国新增装机23.70GWh,同比“大而美”法案将大储ITC补贴退坡时间延迟至2034年,中期大储项目经济性仍有所保障。
此外,因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电力供应紧张、电价过高,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乌克兰等国家对光储需求不减,巴基斯坦居民侧电价仍然远高于户用光储平准化用电成本,仍有空间亟待释放。与此同时,新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埃及政府加快能源转型节奏,计划204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为40%。
储能行业的“爆单潮”既是机遇,亦是挑战。当低价竞争难以为继,技术壁垒与服务能力将成为破局关键。
对于头部企业而言,这场盛宴不仅是订单狂欢,更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