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央定调,路线明确!这一光伏新风口,2025年将爆发

光伏产业网讯 发布日期:2025-07-28
核心提示: 零碳园区发展提速
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的产业园区,是城市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数量庞大,且承载着万千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其中工业园区约占三成,在贡献了50%以上的工业产值的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集中地。在此背景下,零碳园区的建设已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零碳园区”?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期限内通过设计、技术、管理和商业化等方式,将园区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和,实现净零排放的产业园区。而作为比零碳园区更小的“零碳单元”,零碳工厂则是指工厂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按照二氧化碳当量计算,达到综合为零的状态。
 
 
在零碳园区、工厂的建设中,优化能源结构是重要一极。通过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可减少对园区化石能源的依赖。尤其是能够充分利用园区空间的分布式光伏,如光伏长廊、光伏车棚等,源源不断将汲取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结合储能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同时降低园区企业用能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欧盟CBAM法案要求追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背景下,对于有出口需求的外向型企业来说,参与零碳园区的建设,采用“绿电直连”等方式,能够有效减少产品的碳足迹,从而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
 
相较于2024年的“整装待发”,2025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国家和部委层面的政策,以及新能源全电量入市、取消强制配储、绿电直连、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等政策相继落地,零碳园区正加速从概念走向落地,将迎来大热的全面建设之年。
 
政策强力驱动与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共同指向一个明确趋势:在这股从上而下的建设浪潮中,分布式光伏,正迎来一片新蓝海。
 
国家动真格
 
从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到2025年3月“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再到7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申报工作,核心指标为单位能耗碳排放,并要求以2025年为基准年,确定零碳园区建设期,围绕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提出建设目标,明确零碳园区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以及不同阶段建设重点等。
 
而《通知》中的多项任务,如【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中提出要“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各地实践已如火如荼,截止稿件发布时,江苏、安徽、宁夏、贵州已陆续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的申报。其中江苏更是指出要按照“好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把关,推荐条件好、意愿强的园区进行申报,名额不限。值得注意的是,报送截止日期为7月31日前,比其他地区要早10天左右。
 
零碳园区建设已成燎原之势光伏成主角
 
在此之前,全国各地就已密集布局,将零碳园区建设工作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7个省份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部署零碳园区建设,并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而在各地出台的围绕零碳园区建设方案中,光伏毫无疑问地被多次提及。
 
 
江苏在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时明确提出创新性探索应用场景的要求,鼓励园区根据自身特色,推行可用屋顶光伏全覆盖、光储充一体化等典型应用场景;无锡市出台的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31项评价指标,其中“可利用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作为激励性指标,近期目标为≥50%,远期目标为≥75%。
 
 
安徽将构建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列入重点任务,不仅要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就地消纳,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更要大力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努力打造园区100%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
 
山东三部门联合印发的《零碳园区建设方案》中提出明确目标:到2027年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到2030年建成一批省级零碳园区。在园区建筑方面,同样明确要力争做到园区建筑屋顶光伏应装尽装,太阳能光热等建筑用能积极有序发展。
 
气氛已然烘托至此,可以预见的是,零碳园区将在2025年迎来爆发式发展。
 
而四川在今年3月印发《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的4个月之后,便公布了首批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4家不同类型园区纳入试点名单,将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期打造成为零碳工业园区。其中便包含了以晶硅光伏为主导产业的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该园区要重点建设智能微电网改造项目、源网荷储充一体化系统建设项目、光伏应用场景示范区项目等。
 
面对巨大的市场红利,零碳园区也已成为不少企业角逐的战场。
 
·创维光伏在2023年就开始探索零碳园区建设,其位于安徽滁州的零碳园区集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智能调度于一体,光伏总装机容量超6.5MWp。据悉该园区年发电量近8000MWh,相当于减排约7332吨二氧化碳。
 

 
·正泰安能智电推出的“智电零碳园Pro”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为核心,利用园区屋顶、立面、公共空间等多场景安装高效光伏设施,辅以分散式风电设备,同时引入储能系统,实现能源供给零碳化。
 
·此外,今年4月,宁德时代与茅台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共同打造具有前瞻性的数字工厂、零碳工厂样板,共同开发“零碳+”应用场景。
 
如何从蓝图走向现实
 
但目前来看,不论是新建还是改造,零碳园区的前期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尤其对中小型园区而言,财政补贴和政策激励的覆盖范围有限,进一步延缓了产业转型进程。
 
此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工业园区减少CO₂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仍处于示范阶段,且技术错配问题突出,专家介绍,小型CCUS设备成本达大型装置的3-5倍,年处理量却不足千吨,难以满足园区级需求。
 
虽然面临不少挑战,但在技术创新、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共同推动下,零碳园区正因地制宜,逐步从试点迈向规模化应用,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所在。
热点话题
阅读下一篇文章

联系我们/Contact

商务会员、广告投放、软文营销
张先生:
电话:0551-6384566313309693356(同微信)
传真:0551-69121327
QQ: 936604464
投稿、编辑事务、 展会合作、友情链接互换
杨女士:
电话:0551-69121329
传真:0551-69121327
QQ:332867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