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逆变器,又一道“封杀令”来了!
光伏产业网讯
发布日期:2025-11-18
核心提示:
风暴已至,唯有直面。
从欧洲到美国,一场以“网络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跨洋“围剿”,正在对中国光伏逆变器企业收紧包围圈。
不同于“中国逆变器军团”在欧洲、拉美、澳洲和亚洲市场所向披靡,美国市场似乎是一个特例。

美国国会大厦,华盛顿特区(图片/SandyTorchon,Pexels)
当地时间11月14日,50余名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联名致信商务部,以“国家电网安全”为由,呼吁限制中国光伏逆变器及相关储能设备的进口。
这封由众议员August Pfluger牵头的信函,将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电力需求攀升与依赖中国光储设备构成的威胁联系起来,把美国能源基础设施安全描述的岌岌可危。
信函援引多项依据支撑其诉求:
比如美国能源部《2025年资源充足性报告》指出,随着现有发电设施退役,叠加负荷快速增长,未来十年内停电风险将大幅增加;
比如今年早些时候,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声称,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组件中含有未公开的通信设备。该报道中采访的专家警告,这些被入侵的硬件可能允许远程访问,绕过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从而破坏美国电网的大片区域;
更加荒谬的是,议员们还提到了所谓的"中国学术研究”,其中详细介绍了入侵和破坏西方电力系统的方法,并认为美国基础设施上存在中国制造的设备会造成不必要的漏洞。
“增加对中国逆变器和关键电网设备的依赖是一个错误。”信函强调,美国及其盟国已经具备充足的替代供应能力,且不会让国家安全面临不可接受的风险。
议员们敦促商务部运用现有职权,禁止未来中国电网技术进口,称这一举措与特朗普总统的能源安全议程及强化国内供应链的努力方向一致。
“我们随时准备与商务部团队开展合作,全力保障美国电网的安全性与抗干扰能力。”议员们在信中表示。
截至发稿时,美国商务部尚未对这一诉求公开回应。
一场蓄谋已久的局
要理解美国的这一行动,我们必须先把目光投向欧洲。
作为中国逆变器最大的海外市场——欧洲。以欧洲太阳能制造委员会(ESMC)为代表的本土行业组织,为限制中国产品可谓煞费苦心。
早在2024年5月,ESMC就曾公开呼吁“限制非欧洲制造商的远程控制功能”,并宣称中国产逆变器占据欧洲市场70%的份额,存在“网络安全风险”。
同年11月,立陶宛议会以79票赞成通过《电力法》修正案,要求从2025年5月1日起,新建的100kW以上太阳能和风电站必须采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设备,现有电站则需在2026年5月前完成改造。法案特别强调“对来自高风险国家的逆变器实施远程访问限制”

时间线梳理
而对于上述指控,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多次声明,其产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最高的网络安全标准,从未收到任何客户关于网络安全的指控,甚至部分储能产品根本不具备与电网直接数据交互的能力。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如同网友评论所言:“是不是自己做这样的事多了,看谁都像贼?”
ESMC的真正焦虑
从舆论铺垫和到行业游说,这场“阳谋”最终在今年11月,转化为更高层级的政治行动。超过30名欧洲议会议员向欧盟委员会发出联名公开信,敦促其“立即采取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行动”,限制中国光伏逆变器参与欧洲关键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突发!欧洲计划封杀中国光伏逆变器
尽管他们在信中将“能源安全”置于首位,并援引了立陶宛等国的先例,但最后一句“本土逆变器制造业将被彻底挤出市场”的警告,还是揭示了其所有行动的真实目的。
ESMC的焦虑源于一个压倒性的事实:中国逆变器产业已占据欧洲超过70%(2023年)乃至80%(2024年)的新增份额,阳光电源、华为等中国企业的主导地位,让欧洲本土制造商感受到了生存危机。

(图源:Solar Power Europe)
美国逆变器市场分析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2025年9月份逆变器出口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海关出口逆变器累计3832万台,其中9月出口341万台,环比同比均有所下降。

不同于“中国逆变器军团”在欧洲、拉美、澳洲和亚洲市场所向披靡,美国市场似乎是一个特例。


美国仅排在第8位
最直接的原因贸易政策与高额关税壁垒,美国对中国产逆变器加征“301条款”关税,直接抬高成本,削弱价格竞争力,同时反倾销调查也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
其次,《通胀削减法案》影响深远,其鼓励本土制造,推动供应链转移等举措,从需求侧影响了市场选择。
第三,逆变器作为光伏电站的“大脑”,负责数据采集、监控和电网互动。美国部分政界和安全机构认为其存在潜在安全风险,因而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当然,也不要忽视本土逆变器巨头的实力。Enphase、SolarEdge等本地品牌凭借专利、渠道和服务优势牢牢占据市场。其占有率多夸张,从下图中可见一斑。


最后是来自认证和服务挑战,美国严格的认证标准和高度本土化的售后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企业进入和运营的难度与成本。
结语
综上,中国逆变器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不高,其根本原因不是产品不行,而是非市场因素的阻碍。当技术与市场的竞争被强行拖入地缘政治的泥潭,仅仅依靠产品优势已经不足以取胜。企业必须将战略重心转向全球布局、供应链本土化和非技术壁垒的应对。这既是生存之战,也是破局之战。
风暴已至,唯有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