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巨头,50亿硅片、组件工厂开建!
光伏产业网讯
发布日期:2025-11-24
核心提示:
近日,正泰集团旗下正泰新能欧洲公司(Astronergy Europe)正式宣布,与土耳其知名太阳能制造商阿尔法太阳能(Alfa Solar)达成
近日,正泰集团旗下正泰新能欧洲公司(Astronergy Europe)正式宣布,与土耳其知名太阳能制造商阿尔法太阳能(Alfa Solar)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以50:50的股比成立合资公司“Astroenergy”,在土耳其共建一座硅片与太阳能电池一体化生产基地。

该基地位于土耳其西部城市巴勒克埃西尔(Balıkesir),此前,正泰已在当地规划的工业园区内购买土地。
据悉,项目一期投资额约2亿美元(约合1.725亿欧元),初期年产能目标定在2.5GW。
根据规划,工厂初期将聚焦于硅锭切割业务,随后逐步向上游延伸,覆盖晶体生长、切片、制绒及电池制造的全产业链条。
之所以选择一体化模式,不仅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更是为了契合当地严苛的产业激励政策。
据了解,该项目有望获得土耳其工业和技术部“HIT-30高科技投资计划”的专项支持,享受市场开发、优惠融资及公共资源倾斜等多重红利。
所谓“HIT-30高科技投资计划”,是土耳其政府于2024年7月推出,旨在吸引国际企业在电动车、半导体、电池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投资,目标总投资额达300亿美元。此前,比亚迪已宣布投资10亿美元在土耳其建设电动车工厂,正泰新能则是该国唯一一家100%外资控股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
对于正泰新能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产能扩张,也是其充分利用当地区位优势,辐射欧洲、中东及中亚市场的关键一步。
光伏巨头的“百亿宏图”
此次合作,早在今年7月就已经显露端倪。
当时有外媒报道称,正泰新能正计划在土耳其建厂,总投资额高达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1亿元)。根据规划,工厂的最终目标是要在2028年全面运营时达到5GW产能,并引入高效的TOPCon 4.0电池技术。

与业内诸多出海新秀不同的是,正泰新能对土耳其市场颇为熟络。
早在2021年,公司就已经在该国南部城市阿达纳投建了一座年产1GW的组件工厂,辐射中东和北非市场。此番投建第二座工厂,则是为了新的销路:工厂80%的产量将用于出口,主要销往美国和南欧。
高墙之下的“甜蜜陷阱”
近年来,包括正泰、钧达、航天机电在内,一大批中国光伏企业将目光锁定在土耳其。这背后的逻辑,与该国巨大的能源缺口和政策诱惑不无关系。
得天独厚的潜力与“HIT-30”的诱惑
土耳其地处亚欧交界,日照资源极佳,年均日照时长超2700小时。政府也是雄心勃勃,计划到2035年将风光装机提升至120GW。

为此,当地推出了总额300亿美元的“HIT-30计划”,其中专门拨款25亿美元支持太阳能电池产能建设。对于能在当地实现“从硅锭到组件”全产业链生产的企业,政府不吝给予重金补贴。

然而,机遇往往伴随着风险,当地高筑的贸易壁垒与激进的排外情绪,令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阻挠进口,扶持本土
此前有出口商坦言,“土耳其市场正变得愈发艰难。”
近年来,政府为了扶持本土制造业,可谓手段频出,其核心逻辑只有一个——逼迫外资在当地建厂,否则就用关税将你拒之门外。
早在2016年7月,土耳其就曾对原产于中国的光伏组件发起过反倾销调查。
2017年4月,该国最终裁定,对16家中国企业及其他中国企业的进口组件分别征收20美元/㎡和25美元/㎡的反倾销税,有效期为5年。
5年之后,反倾销税继续征收。到2024年,范围一度扩大至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克罗地亚、约旦等国。
今年5月,土耳其贸易部连发两则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接线盒以及光伏铝边框启动反倾销调查。

7月,该部门再出新规,将部分光伏电池及电路板的进口参考价从85美元/公斤悍然提高至170美元/公斤,增幅高达100%。这意味着进口产品的税基被强行拉高,低价竞争优势瞬间荡然无存。

除了反倾销,土耳其还对2021年7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期间安装的光伏系统引入了1.06里拉/kWh的上网电价(FIT),使用本土制造光伏组件的项目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如果上述政策的针对性还不够明显,那么2024年9月的新规干脆直接说明,若太阳能板及支架系统采用进口组件,将不再享受投资激励;除非你的电池片是从硅锭切割甚至更早环节就在土耳其本土生产的。
结语
不难看出,土耳其的策略就是以市场换技术,扶持本土制造的“阳谋”。
对于正泰新能而言,此番与阿尔法太阳能合作,并从硅锭切割这一环节切入,正是对当地“本土化制造”要求的精准回应。通过与本土巨头结盟,不仅能分担资金压力,更能有效规避跨国经营中的法律与文化风险,加速项目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