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电风电无法上网 甘肃省浪费了45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光伏产业网讯 发布日期:2016-08-25
核心提示: 按照中国能源结构的发展目标,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分别达到15%和20%。但眼下,严重的弃风、弃光率,或
 按照中国能源结构的发展目标,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分别达到15%和20%。但眼下,严重的“弃风”、“弃光”率,或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阻碍。

8月23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2015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的通报》显示,2015年弃风限电形势严峻,全国弃风电量达到了339亿千瓦时,比2014年增加2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高达169%。

弃风弃光是指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处于正常情况下,由于当地电网接纳能力不足、电场建设工期不匹配和风电、光伏发电不稳定等因素,导致部分风机、光伏设备暂停发电,或所发的电力无法上网。

从去年各省的弃风率看,甘肃省弃风现象最为严重,弃风电量为82亿千瓦时,弃风率39%。其次是新疆,弃风电量70亿千瓦时,弃风率32%。吉林省的弃风电量也达到了27亿千瓦时,弃风率为32%。内蒙古弃风电量为91亿千瓦时,弃风率为18%。

此外,2015年,西北地区还出现了弃光现象,其中甘肃弃光电量26亿千瓦时、弃光率31%,新疆弃光电量18亿千瓦时、弃光率26%。

从数据上看,去年仅甘肃省的弃风、弃光电量就达108亿千瓦时。若按照一户家庭2400千瓦时/年的用电量计算,甘肃省去年浪费电力可满足450万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若按照火电厂一度电耗煤300克的标准计算,108亿千瓦时的电量,需消耗约300多万吨标准煤。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为1.3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为24.5%。但其中占大部分的仍为水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发电量所占比例仍然较小。

2015年,水电装机(不含抽水蓄能机组)为3.0亿千瓦,发电量10985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9.6%;风电装机1.29亿千瓦,发电量1863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3%;光伏发电装机4318万千瓦,发电量392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0.7%;生物质发电装机1031万千瓦,发电量527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0.9%。

尽管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时,就已确立了“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制度,此后,政府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的政策和法规,但现实中,弃风限电却愈演愈烈。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的最新数据,2016年上半年,全国风电上网电量约12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但平均利用小时数仅为917小时,同比下降85小时。上半年,风电的弃风电量达到了323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48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21%,同比上升6%。

上半年,甘肃、新疆所处的西北地区依然是弃风重灾区,且情况进一步恶化。甘肃上半年的弃风率甚至高达47%,新疆的弃风率也达到了45%,吉林弃风率也进一步上升,高达39%。

8月15日,甘肃工信委发布《关于下达2016年优先发电计划的通知》表示,2016年,甘肃省的风电最低保障收购年平均利用小时为500小时,光电最低保障收购年平均利用小时为400小时。

该通知一出,立刻引起业内哗然。5月27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做好风电、光伏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各省的风电、光伏项目保障小时数做了明确,其中核电甘肃风电保障小时为1800小时,光伏发电甘肃一类地区1500小时,二类地区1400小时。

甘肃工信委上述通知中保障风电、光电收购的小时数,明显低于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更是公开发文指出,甘肃省的做法明显违反《可再生能源法》的多项规定,严重背离中央部门的要求。

这边在弃风弃光,另一边却在积极扩大电力装机。8月15日,甘肃省印发《甘肃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目标,到2020年,全省风电装机达到2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00万千瓦。

这其实也是中国整体电力行业目前的写照。中国电力进入过剩时代,火电、核电等利用小时数在不断下降,但是电力新增装机却仍在增加,去年新增电源规模更是创历年新高。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完成投资8576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其中,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6.78%。

2015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1.33亿千瓦,是历年新投产发电装机最多的一年。截至2015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15.25亿千瓦,比上年增长10.62%,增速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

热点话题
阅读下一篇文章

联系我们/Contact

商务会员、广告投放、软文营销
张先生:
电话:0551-6384566313309693356(同微信)
传真:0551-69121327
QQ: 936604464
投稿、编辑事务、 展会合作、友情链接互换
杨女士:
电话:0551-69121329
传真:0551-69121327
QQ:332867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