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由中国三峡集团建设的国内首个大型平价上网项目在青海格尔木正式并网发电。该电站平均电价0.316元/千瓦时,低于青海省火电脱硫标杆上网电价0.3247元/千瓦时。
尽管国家能源局已明确2020年前光伏发电仍有补贴,但在电站指标竞争性配置的制度设计下,2019年必然会“以点带面”,开启光伏平价时代。
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提升和成本的不断下降,“光伏储能”将在未来能源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预计2019年将有更多企业布局这一领域。
1
政策红利 共同推动
2019年储能行业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共识,共识的形成主要基于政策的有力推动。
1、当前,随着技术突破,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总量仍在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3.6亿千瓦,占全部装机比例的近20%。同时,由于新能源不稳定、消纳难现状仍然存在,市场对储能的需求必将继续扩大。
2、国家对储能产业的扶持政策密集出台,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
2017年11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完善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工作方案》,提出鼓励采用竞争方式确定电力辅助服务承担机组,按需扩大电力辅助服务提供主体,鼓励储能设备、需求侧资源参与提供电力辅助服务,允许第三方参与提供电力辅助服务,并确定2019~2020年,配合现货交易试点,开展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
3、地方政府、电网公司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是促进储能行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在地方层面,截至2018年5月底,国家已批复东北、福建、山东、山西、新疆、宁夏、广东、甘肃等8个地区开展辅助服务市场建设试点工作。
各地均对储能给予与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这意味着,电储能既可在火电厂或集中式间歇性能源发电基地等发电侧,也可在负荷侧,或以独立市场主体身份为系统提供调峰等辅助服务。
2
盈利模式,新老并行
现阶段,储能的盈利模式包括峰谷电价差套利、辅助调频服务收费等,2019年,除了这两种盈利模式外,包括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储能和电网侧储能等新的盈利模式也将逐步成熟。
分布式储能的发展,主要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分布式光伏的快速发展。
2018年,全年分布式装机约20GW,由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比较大,如果缺少储能,将会影响分布式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从而对储能提出硬性的需求。
第二种模式,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储能有望继续增加。
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局部地区产生大量的弃风、弃光问题,主要原因是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不稳定性,也就是不可调度性。通过储能技术手段可以把不可调度的“垃圾电”变为可调度的“优质电”。而且,储能在增加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上有放大效应或杠杆效应,据测算,1兆瓦的储能可以提高2~3个兆瓦甚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
第三个是电网侧储能,这种模式在2018年已经快速发展起来,2019年有望进一步拓展。
在这种模式里,通过电网侧储能可以实现削峰填谷,实现电能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更加和负荷匹配,从而降低电力系统投资,增强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效率。电网侧储能项目的开发主要是电网公司或公共事业公司,通过采购储能项目解决方案或者服务的形式来实现。
3
成本下降 机会增加
2019年,储能市场也将在成本和应用上出现变化。
首先,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储能成本有望下降:一是储能技术本身的发展,技术创新将继续促进储能系统性能、成熟度、规模的提高,将进一步降低储能成本;二是储能产业的发展,使储能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智能化和规模化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将显著降低储能产品的成本。
其次,从全球储能应用热点来看,用户侧储能系统参与需求响应和为电网提供辅助服务这两方面,是储能增加收益来源以及催生多元化商业模式的重要渠道之一。2017年,我国政策上已经赋予了第三方利用储能设备、需求侧资源参与提供电力辅助服务的权利,相关运营机制和补偿价格也正在酝酿和试行中,未来,用户侧储能的商业模式有望与电网侧逐步融合。
机会
机遇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能源革命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对储能的巨大需求;
二是国家电力体制和电力市场改革带来的政策红利;
三是储能技术与产业的前期积累,已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已接近行业爆发的临界点。
挑战
面临的挑战也来自多方面:
一是储能的多重价值未在当前价格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储能的价格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储能等灵活性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仍需一定时间;
二是储能技术本身仍需提高,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关键技术方面,有的储能关键技术或部件还不掌握。
三是储能产品的成本和安全性等方面,仍需继续改善。
未来一年,储能海外市场也将继续快速发展。一是像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成熟海外市场将继续平稳发展;二是英国、爱尔兰、印度等新兴市场,储能有可能有大的增长。中国储能领先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将在未来海外市场继续担当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