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在水产圈内,大家对光伏的认识可能只是限于通威集团的渔光一体化模式,实际上,在“光伏+农业”领域还有一家巨无霸公司,他就是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昌盛日电”)。在“光伏+农业”深耕多年后,这家公司开始涉足水产养殖。
12月6日,在“第六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大会暨2016新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昌盛日电凭借其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异成绩及突出贡献,荣获“2016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自主创新奖”、“2016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两项殊荣,这已经是昌盛日电连续两年入选。
目前,该公司在全国20余省市落地、已布局建设百余个千亩级以上光伏农业园区、全国农业园区占地面积超过5万亩。不仅仅如此,还建设了国内首个农业创客空间-青岛农业创客空间,通过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智力人才支撑平台、孵化器综合服务平台等十二大创业服务平台,为入驻空间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种植能手及农业合作社等创客,提供一整套专业服务并助其发展。
对于昌盛日电来说,从光伏行业跨界到水产,时间并不太长,尽管在“光伏+农业”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实践经验,但水产养殖有着自身的复杂性,那他又是如何使水产养殖业发光又发热的呢?为此,《水产前沿》杂志专访了青岛华盛现代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海玉。
青岛华盛现代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海玉
水产前沿:昌盛日电是什么时候开始涉足水产养殖业的?
王海玉: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难题,昌盛日电积极探索创新,2011年,在全国首创“光伏农业”发展模式,“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以光伏科技大棚为基础,通过园区化、平台化运作,形成光伏现代农业综合体,带动当地深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链全面发展,目前已布局建设百余个千亩级以上光伏农业园区。水产养殖业也是“光伏+”的一个方向,所以当我们在种植业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涉足水产也是水到渠成的,2014年开始,我们正式运作“光伏+渔业”项目,目前第一个涉及水产项目的山东滨州基地已投入运营,希望通过光伏与渔业设施化相结合,对“光伏+”模式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水产前沿:从“光伏农业”进军“光伏渔业”你们的优势是什么?
王海玉:首先是在光伏农业领域多年积累的丰厚的园区运营能力。全国百余个千亩级以上园区的成功运营经验,可以直接复制到光伏渔业园区的运营上。并且我们的园区可以成功实现三产联动,每个园区都会结合当地旅游特色,建设观光休闲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
其次就是平台。我们的思维不是按照“公司”的思维的去做,而是按照平台化的思维去做的,平台做起来以后,自然会有人来找平台发挥,只要体制好,平台好,各种资源都可在平台上集聚。我们的农业创客空间可以为创客提供12大创业服务平台,例如,通过投融资平台可以很好的解决农业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问题。
打个比方,你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例如你想在北方做虾苗培育或工厂化养殖,但是没有场地,那你就可以选择进驻我们的平台;或者你想做工厂化养殖,有技术,但是苦于没有资金建立大棚,那就也可以选择成为创客,进驻我们的平台享受资金、政策、互联网、物联网、电商平台、物流、渠道等一系列创业所需的各种服务。
目前入驻创客空间的企业主要有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特种蔬菜种植、特种养殖等多个细分领域,截至目前,已成功孵化47家小微企业和创客项目,为其中11家入孵企业进行了总额超过2800万元的种子轮投资,并辅导2家企业获得超过1100万元的外部融资。
滨州基地内景
水产前沿:能否为我们举一些成功的例子?
王海玉:比较有名的就是“北茶老徐”的项目,其负责人徐召学在2001年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茶企从事茶叶的技术研发,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2012年,他开始入驻昌盛光伏农业产业园做茶叶项目的试验。依托产业园提供的现代化光伏科技大棚,他的茶叶两年就达到了可以采摘的标准,让北方消费者也能喝上家门口的茶叶,如今,老徐的茶园已达11个园区3000多亩,在即墨有500多亩,其他茶园遍布天津、石家庄、长春、呼和浩特、银川等多个北方城市,这些园区依托的都是昌盛日电遍布全国的光伏农业园区。
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大棚投入动辄需要几十万元,创业者如果不依托创客空间这样的平台,创业成本会陡增、风险巨大,而我们的平台为农业创客提供土地、资金、政策、流通、培训等一系列创业所需的资源,创业起来会更事半功倍。
利用光伏农业基地,北方也可以种上香蕉
水产前沿: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滨州光伏渔业项目。
王海玉:滨州项目作为我们“光伏渔业”领域的第一个项目,总占地1500亩,沿用了我们之前光伏农业领域的成功经验,通过建设光伏科技大棚,棚顶发电,棚下水产养殖,以光伏渔业设施大棚为载体,建设划分为5大区域:融合蓄水区、休闲体验区、核心展示区、生态养殖区、生物净化区。通过几个区域的合理搭配,集现代渔业科技示范、体验式休闲渔业、精致型渔业全产业链、智慧设施渔业于一体,旨在打造国内首家以“渔光一体、渔菜共生、生态修复”为主题理念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项目引进多个领先技术,如智能集鱼技术、底部排污技术、复合增氧技术、智能投喂技术、水源修复技术、物联网监控、物质循环再生技术、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等实现了现代渔业养殖、休闲渔业观光及循环渔业发展。并且借助我们丰富的创客资源,规划打造中国首家专业渔业小微企业上市孵化器,借助资本驱动平台,提供资金解决方案,并提供渔业专业技术。
水产前沿:未来在水产领域还有哪些规划?
王海玉:滨州基地是我们第一个在水产领域的尝试,以后我们还会在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去嫁接光伏产业,使光伏与渔业联动起来。现在我们也在往西部走,在西部推广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因为西部的水资源不足,但是太阳能资源丰富,两者可以有机地结合在起来。
工厂化养殖耗能是一个关键,通过光伏与水产的结合,能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另外,光伏产业风险比较低,水产养殖风险比较高,利润也比较高,两者可以有机互补,降低了整体的运营风险。目前滨州基地已经有虾卖了,量不是很大,预计春节前销售完毕。我们设计的产能是每平方产5公斤虾左右,相较于产量,我们更关注虾的品质这一块,精选虾的品种、口感要提上去,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品质化与量产化,365天都有虾上市。
水产前沿:水产品的销售也是一个大问题,你们有什么解决方案?
王海玉:我们已经有套非常成熟的销售体系了,农品可以通过我们的农业销售平台进行销售,都按照高标准包装配送,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现在我们每天农产品配送就达到8000-10000吨。我们也会做国外的订单化生产,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养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而且价格是锁定的。
现在我们又规划第三个模式,与社区合作,去中间化,砍掉所有的中间环节,农产品直接进入社区、酒店,有些高端的产品则直接进入家庭。可以说,平台建立起来后,农业领域的很多诟病都可以迎刃而解。
入驻创客空间的企业
水产前沿: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如何解决品质的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的问题?
王海玉: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多数出在小企业,因为标准低。我们不一样,由于定位的标准高,如果食品安全出了问题,源头是可以追溯的,因为平台就摆在这里,如果想要进入这个平台,就要符合我们的标准,这就倒逼了我们的生产者严格把控生产环节。
同时,从产地、运输、到仓储、再到配送,都由我们的平台完成,我们只是把不同的环节分由不同的实体公司运作。总的来说就是产品符合标准规范,包销解决销售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水产价格很不稳定,养殖户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这个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产销的问题。
形成平台的优势体现在集中、灵动,例如在水产板块,将饲料、种苗,动保,机械等环节都集中一个平台上,利用各方的资源将各个环节打通,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其实,现在欧洲的农业也有这个趋势,把相关的产业都集中在一个区域里边,打造成产业集群,对于突发问题能快速反应、快速联动,改变以前散乱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