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网

太阳能光伏行业
领先的资讯
当前位置: 光伏产业网 » 资讯 » 光伏企业 » 正文

注意!100万亿的大项目马上要来了,光伏行业将充分受益!

核心提示:注意!100万亿的大项目马上要来了,光伏行业将充分受益!
 据国家主管部门的部署,全国碳排放权市场预计6月底启动上线交易,启动在即。
 
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带来巨大体量的碳交易规模,相关机构测算,仅“碳达峰”支持的相关行业投资规模可达100万亿元以上。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大概在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之间。而清华大学的课题研究也显示,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要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
 
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二氧化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国已经在8个省市陆续开展了地方碳交易试点。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试点阶段的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首先受益的是新能源运营板块,比如风电、光伏、垃圾发电等细分行业,新能源运营企业可通过出售CCER而在原有的运营收益基础之上获得额外的收益。其次,新能源运营企业的效益通过碳交易得到提升后,有利于刺激新能源装备行业的发展。
 
一位行业人士提供的资料显示,1兆瓦光伏电站每年可以减少1196.4吨二氧化碳排放。而根据中国碳排放交易网数据,北京市场5月31日的交易价格为87.50元/吨,1兆瓦电站减排收益将达到10.46万元;上海市场3月23日交易价格为41.50元/吨,1兆瓦电站减排收益将达到4.97万元。
 
按上海市场价格计算,以江苏响水某100兆瓦光伏电站为例,一年减排收益为497万元。
1、首个履约周期下碳价格将形成
 
2021年作为全国碳市场启动的第一个履约周期,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涉及2200多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在具体的配额管理方面,在今年6月30日之前,所有发电企业要完成它们的配额预分配工作(预配额为70%),9月30日前完成最终配额的核定工作。在2021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2019、2020年两年度的配额清缴工作。从碳交易正式上线到今年年底,半年的时间里,2200多家电力企业要完成碳排放配额的分配、交易、履约清缴等全流程。
 
根据国家主管部门的部署,全国碳排放权市场预计6月底启动上线交易。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围绕法律制度、技术规范和业务规则建立起来了一套非常完善、体系化的制度。
 
在法律法规层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下称《条例》)于3月征求意见。今年3月18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曾透露,将推动《条例》立法审查进度,争取今年出台。
 
在部门规章层面,生态环境部年初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该文件比较正式、全面地涵盖了全国碳市场各个方面的关键要素、全流程的管理体系。在规范性文件和基础指南方面,围绕数据报告、配额分配方案,市场建设和运行包括有登记、交易和结算等业务规则,构成了整个全国碳市场的制度体系。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6月22日正式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简称《公告》)。《公告》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公告》明确,挂牌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应当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确定;大宗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小申报数量应当不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之间确定。除法定节假日及交易机构公告的休市日外,采取挂牌协议方式的交易时段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30、下午13:00至15:00,采取大宗协议方式的交易时段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3:00至15:00。采取单向竞价方式的交易时段由交易机构另行公告。
 
此外,碳配额交易市场也正在释放一些新动向。消息称,建材、钢铁等行业也正在开展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备工作,包括碳配额分配方案的制定和更新等等。近期,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解振华在阿拉善SEE第八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上发表书面致辞指出,我国有望在6月底前在电力行业率先启动全国碳市场线上交易,后续还可能逐步纳入水泥、电解铝、钢铁、化工等其他重点排放行业。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此前在演讲中指出,“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应做到主要碳排放领域全覆盖,在2225家电力企业交易运行后,先争取将水泥和电解铝纳入进来。
 
2、将能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减碳效果
 
日前,著名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是迈向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据贺克斌介绍,在2008-2016年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机制减少了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约减少了欧盟总排放量的4%。我国从2011年开始陆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试点碳市场。今年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使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更加强劲,也将大大推动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他指出,实际上仅有碳达峰不是闭合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如果没有后面的碳中和,这个碳达峰的峰值多高,以及在峰顶上多长时间,都没有时间和量的约束。“在《巴黎协定》签署之前,欧盟在1980—1985年就已经达峰了,但一直停留在峰值即所谓的平台期上,现在要为2050年实现碳中和开始下降,所以他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71年的时间。而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这期间只有30年。”
 
贺克斌表示,在市场里,资源是有限资源的。全国碳市场的形成是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举措,能大幅推动降碳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在不同时间空间范围里,谁先用后用、多用少用在市场上还有一个调节机制功能。因此,用碳市场驱动,能最大限度地用好财力资源,用最少的投入资金获得最好的减排效果。
 
“一旦有碳中和的目标,原来峰值高的国家,下来的就陡,所以未来的降碳路径就有了相对闭合的约束。这个闭合的约束对于碳交易市场就形成了基本条件,资源有限才能形成强有力的价格约束,从市场的角度看,碳中和强有力地推动了碳市场的设计。”贺克斌说。
 
3、社会主体需理性投资碳交易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胡冬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阶段的碳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具有很强的行政主导性,碳市场的参与方式及范围也比较有限,社会主体对碳市场的投资行为需要理性,不建议抱有盲目操作和追捧热点的心态。
 
企业碳资产管理的核心是做好碳资产数据管理,完善企业自身的碳数据采集、处理、监测、分析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对于纳管企业,可能需要多加关注碳价的波动,对碳配额的资产配置有长远的考量;对于非纳管企业,可以多多关注CCER的申请渠道,结合自身的节能减排工作,参与到CCER的交易中去。

阅读下一篇文章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