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多年来,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下降了90%以上。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也从原来的3—5元/千瓦时,降到近两年的0.3—0.5元/千瓦时,今年有望实现全面平价上网。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继续降低到0.25元/千瓦时以下,届时光伏发电成本将低于绝大部分煤电项目。”9月10日,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高峰论坛上指出,当前光伏发电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角。
但受当前供需不匹配、大宗商品短缺等因素影响,光伏供应链产品仍旧在持续涨价,光伏发展承压。
产业链价格全面上涨
价格上涨可谓是今年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硅料价格回升至今年高点;硅片价格下滑后上涨4%;电池片价格下滑后又上涨6%;光伏玻璃因纯碱、天然气价格上涨5%—15%,均增加了组件后续价格的不确定性;物流方面一柜难求,费用较去年同期翻了3—10倍,部分运费高达22000美元/柜。”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用一组数据,直指企业所面临的涨价压力。
王勃华坦言,当前光伏逆变器缺芯情况未有好转,大宗金属价格上涨使系统成本上升。电池和组件厂商面对上下游两头压力,成为利润率最低的两个环节。
刘汉元称:“市场条件下的产业发展往往是波浪式、螺旋式变化的,价格信号会让大家加大投入。”他透露了通威集团的高纯晶硅业务扩产计划,乐山二期5万吨项目、保山一期5万吨项目将于今年底投产,包头二期5万吨项目将于2022年投产。
通威集团的半年报显示,该公司已形成8万吨高纯晶硅产能,预计2022年底将形成33万吨高纯晶硅产能。
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看来,随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为战略性材料的硅产业将不断壮大。“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8万吨,去年达到了39.6万吨。预计今年多晶硅产量将达48万吨,满足16000万千瓦光伏产品需求;2022年进一步提升至70万吨左右,满足24000万千瓦光伏产品的需求。”
分布式光伏是今年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光伏发电装机1301万千瓦,同比增长13.1%,其中集中式新增装机同比下降24.2%,而分布式新增装机同比增长72.7%,尤其是户用新增装机量超766.1万千瓦,同比增长263%,首次超过集中式,成为新增装机的主要来源。王勃华分析原因称:“户用装机还有补贴,收益率相对更高,需求就出来了,而今年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对集中式电站影响更为明显,使一些投资商持观望态度。”
面对困难,企业正通过联合投资、战略合作、垂直一体化等方式保障供应链安全,比如东方日升、润阳光伏延伸产业链,布局硅料环节;阿特斯扩充拉棒、切片环节;晶科能源、隆基股份和中远海运达成战略合作布局物流,以保障运输。
新增产能审批政策趋紧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扩产计划与地方环保压力矛盾凸显。近日,云南发改委发布《关于坚决做好能耗双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工业硅行业生产管控,确保工业硅企业9-12月份月均产量不高于8月产量的10%。
无独有偶,此前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也印发了《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从2021年起,不再审批无下游转化的多晶硅、单晶硅等新增产能项目。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不排除其他地方跟进。”王勃华提醒,地方为能耗双控或收紧产能政策,多晶硅、工业硅等环节未来的扩产项目或面临困难。
“这是一场马拉松,要拥抱合作,不能太着急。”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看来,2020年我国全口径发电量7.6万亿千瓦时,其中光伏发电量不到3亿千瓦时,占比不足4%,规模还很小。距离2025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比例超过50%,光伏行业发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