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电池效率每年提升0.2个百分点已属不易,如今,先进技术规模化应用促进电池效率每年甚至0.5-1个百分点以上的提升,可以说,没有“领跑者”政策牵引,电池组件技术进步不会如此之快。根据测算,组件转换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光伏系统成本能降低6%左右,这对于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意义重大。领跑者计划的实施效果看来,也证明了鼓励高效化发展是正确的引导方向。领跑者推出以来,不仅效率提升迅猛、产品更新换代加速,成本也在快速下降,领跑者项目招标不断涌现新的低价就是最好的例证,行业仿佛依稀能看到未来两三年光伏平价上网的光景。
领跑者发挥政策作用的重要形式是组件效率设槛,也就是目前引发争议的领跑者组件效率标准。目前领跑者采用的是单多晶分别设置最低效率门槛,单多晶组件转换效率分别要达到17%与16.5%,两者效率差距0.5%,然后通过市场的机制进行淘汰选择。相关行业人士表示,单晶与多晶本就同属于晶硅产品,发电性能类似,目前又同样遵循领跑者电价竞价,照理说应该同等竞争,划定统一的效率标准,直接比拼度电成本。
而在这种效率标准设置逻辑下也出现了连锁反应。多晶电池组件技术最近两年进步稍慢,单晶电池组件技术进步稍快,甚至有人提出提高单晶转换效率门槛、拉大单多晶转换效率门槛差距。
根据领跑者效率标准,60片标准组件分别为单晶280W、多晶270W。大同领跑者一期,尽管相比多晶270W,单晶275W已经显示出更高的效率和更优的成本,但是根据效率要求,单晶必须提升到280W甚至更高才能被领跑者项目接受。这段时间,单晶不断提升技术、上马PERC产线,效率不断提升。到了领跑者二期,尽管标准为280W,但实际市场上单晶效率要达到285W甚至290W以上才能被接受,行业对单晶的要求从来就不是按照效率标准线来满足。事实却是,即使275W的单晶组件成本低于270W的多晶组件,还是无法进入大同领跑者一期项目。
事实上,除了领跑者市场,单晶组件在普通电站项目招标中也倍受热捧,2017年伊始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说明高效产品的高性价比得到了市场认可。不过,领跑者伊始,考虑单晶产能与多晶相去甚远,单晶产能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所有高效产品需求,同时,多晶电池组件产能需要一些产业保护,技术进步需要一定时间,划定单多晶两条效率标准也可以理解。
目前看来,领跑者政策促进了行业整体技术的提升,之前的标准设置对单多晶产品技术都有促进作用。单晶因此有了发展;多晶也得以保护,并摒弃以往的低价低端策略,也开始往高效方向发展。
在领跑者推行的近两年后的今天,国内高效产品效率与产能都不可同日而语。原有的标准已不再符合光伏行业发展情况,提升领跑者标准是大势所趋。
根据最近有关媒体报道,领跑者新的效率标准可能即将推出,60片组件效率标准有可能修改成单多晶分别为295W和280W,这与最初的领跑者标准相比,单多晶组件差距由原来的10W拉大到15W。多晶280W以上的产品将得到鼓励,而单晶需要达到295W以上。
目前,多晶通过黑硅+PERC,电池效率也可以做到19.5%,功率满足280W效率标准基本没有问题。但是,使用了该技术后,成本上升明显,且衰减问题难以保证。同时,根据测算,相比叠加了复杂技术的280W多晶,285W、290W单晶组件成本相近甚至更低,而且由于更高效也带来了更低的系统造价与度电成本,那么,为何要鼓励280W组件,而不鼓励285W、290W组件?
根据某主要光伏企业在2016年12月演讲中给出的成本数据,多晶使用PERC技术成本提高了0.25元/W。多晶使用了黑硅+PERC技术后,功率与常规单晶组件相当,然而成本则没有优势。这样的情况下,亟需让他们同场竞技,让市场去断定孰优孰劣,通过市场淘汰掉不适合的产品,而非给更为高效的产品人为设置门槛。
高效单晶产品迅猛发展后的今天,不仅效率提升迅速,成本下降明显,度电成本已具备优势,完全能更好的满足高效产品需求,行业认可度持续高涨。这样的产品完全可以也应该与多晶产品同等竞争效率与度电成本。
从光伏行业的终极目标来看,光伏未来要实现平价上网、替代传统能源,必须要不断鼓励先进、高效技术产品的发展。“领跑者计划”制订的初衷也是促进产业升级,让先进、高效的技术产品更有市场。这种前提下,政策应该鼓励各种技术路线在同等条件下,相互良性竞争,提升效率、降低度电成本,最终通过市场机制和终端需求进行产品淘汰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