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网

太阳能光伏行业
领先的资讯
当前位置: 光伏产业网 » 资讯 » 光伏要闻 » 正文

光伏勇闯“无人区”!如何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核心提示: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专题节目《光伏勇闯无人区》,探索26.81%新世界纪录的背后,中国光伏如何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12月17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专题节目《光伏勇闯“无人区”》,探索26.81%新世界纪录的背后,中国光伏如何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尚德电力创始人上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以及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希翔等几位嘉宾齐聚,共话光伏产业发展的创新突破以及启示。

问题1:26.81%背后是怎样的新世界纪录?这个新世界纪录到底牛在哪里?

李振国:大家好,可以看到有这么一个电池片,正面是形状,背面是形状电池片,它的光伏转换效率现在达到了26.81%。它转换效率是打破了单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在上一次2016年的时候,有一家日本企业创造了26.1%的转化效率世界记录。今天我们电池片已经把这个记录破掉了。目前全球普及的24%转换效率的一种水平,26.8%转换效率比起24%是提高了10%,相对的效率是提高了10%。那就意味着如果在未来能量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每增加1T瓦的光伏装机量,用上现在这个技术,它可以为全社会节省3000亿人民币,同时也会节省10%的土地面积。

徐希翔:26.81%是不需要任何定语的。在所有的硅电池里面的世界纪录。刚才讲到我们世界纪录26.81%,和五年多前日本团队创造的26.7%相比,它只是提升了0.11%。但是他们当时用到了hjt加IBC这样的一个结构做出的单面电池,而我们用了只是hjt的技术,我们没有做任何的修饰。而且它同时是一个双面电池。在很多场景,如果是双面电池,它同样的效率发出电还是可以能多10%左右的。所以我们觉得取成绩还确实是非常自豪的。

施正荣:晶体硅的理论转换效率就是29.4%,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商业化尺寸的这样一个晶体硅电池能够做到26.8%的转化效率,跟理论就差3%都不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重大。

李俊峰:过去的时候我们很羡慕,因为一开始搞光伏的时候,看到是所有的记录是在德国人手里,在日本人手里,在美国人手里,现在中国人开始有了。过去我们老说这个东西不可能,那个东西都不可能,但是通过努力之后,就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了。这就是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一帮科学家们、工程师们持之以恒的不断努力,所以这一小步,未来的一大步。

朱彤:纪录本身,它标志着中国的光伏产业从过去的技术赶超,然后变成产业的领先者,进一步变成技术和产业的双重领先者,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和突破。这是很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情,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工业技术里面或者产业里面,真正实现技术和产业的双重领先的这样一些产业并不是很多。

问题2:光伏产业到底有没有技术含量?

李振国:光伏行业它是集多种技术发展起来的,像刚才我们提到的转换效率的这一个指标,它其实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个半导体技术,而我们在未来光伏应用端还将涉及到众多的其他技术,包括集成技术,电气控制、自动化控制、智能控制相关的很多技术都要在领域里面被应用。所以大家简单的把它理解成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觉得是不正确的一件事情。光伏经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我觉得我们还是十分自豪的。光从一个叫做成本十分高的一个能源属性,发展到今天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最经济的电力能源,这个过程我觉得这个是光伏人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我们认为这中间有巨大的技术进步。

施正荣:因为社会上很多报道确实讲光伏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是一个帮外国代工、加工的产业。我认为这里头对产业的发展其实有些误解,因为作为一个重拾光伏30多年的老兵,我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认为尤其中国光伏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我再举几个例子,我们光伏最上层的原料多晶硅原料,在2 008、2009年,它每公斤的消耗的电能是250度电,现在已经降到了每公斤50度电以下,是5倍的下降。隆基他们一开始是做硅片,我想一开始做硅片直径大概是大概100毫米,现在的直径是250毫米。当年我们生产光伏电池,生产1瓦的光伏电子所用的硅的重量是10克,现在是1瓦,是2.5克。当年的厚度是0.3-0.4毫米的厚度,现在是0.15毫米以下的厚度。我们想一想,就是这些指标的达成,从大规模生产过程,从它的装备要求,自动化要求,都充满了创新,没有这些创新就不能实现这样的产业化,光伏发电的成本也不可能降到如今是一每度电1毛钱以下。所以光伏产业我讲是一个创新、全新的产业。

问题3:隆基是为了破纪录而破纪录吗?破纪录的背后,隆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李振国:破世界纪录它只是一个结果的产生,在这之前,它其实代表着隆基对这种创新研发基因的这种体现。同时,我们在过去这些年大量的研发投入,它出现的这种结果,我们也不是要给社会展示什么,而是这种创新,出来成果了,出来成果就意味着我们下一步还要去把它量产,去把它真正应用到绿色发展、应用到对能源转型有帮助的事业上去,给社会传递一个信心,一个结果。

李振国:从公司来讲,我们一直是把光伏产业当成是一个科技制造企业,他必须要保证科技领先。十几年以前,我们是做追赶型,但是在五六年之前,我们开始真正在研发上做大量的投入。截止到去年2021年,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超过100亿了。今年上半年我们就投进去了三十多个亿。所以这种投入是一个很基础的条件。在十年当中,我们当然也取得了很多这种技术突破,包括从金刚线切割、perc技术等,这种进展也包括这次26.81%技术的一种突破。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们认为从全社会面上来看,我们这点投入与全世界技术未来推广以后带来的一个社会效益比起来,投入还是十分值得的。我相信将来为整个全球能源转型能够节省的成本或者带来的价值,它一定都是万亿美元级别的一种逻辑。所以我觉得是一个很划得来的账。

问题4:中国光伏产业走到今天到底做对了什么?

李俊峰:没有过去国家企业,包括这些光伏人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也没有今天的这么一个成果。其实最早的时候70年代咱们就一批光伏的拓荒者了,一拨人也做了很多的贡献,效率是一点一点的提高起来的,产业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刚才讲了隆基有十几项世界纪录,其实我们的好多企业也在不同的领域里面,也有很多世界纪录。所以我们现在光伏产业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市场培育,政策支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我们成了一个你追我赶局面。但是我也经常告诉我们的这些同行们,这是全球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是没有日本人,我们就很难有我们这26.8%这样一个突破。

问题5:中国光伏走到今天带来怎样的产业启示?

朱彤:中国的光伏产业实现了产业和技术的双重领先,也就是从技术的追赶者转变为技术的领先者和产业领先者的转变。本身其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在创新国家的创新政治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国家过去的很多,包括现在很多产业的技术创新,大多属于追赶型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它的创新的方向,甚至创新的路径,它都是确定的。相当于一个技术公关,我集中资源、人力、物力,甚至连创新的主体可能都是确定的。所以以前的创新政策,如果放到了领先型的产业上来,可能就会有问题。

因为一个领先的技术创新,如果他要技术创新,它创新的未来的方向,创新的主体其实都是不确定的,也就是下一个隆基是谁,其实你是不知道的是吧?未来从哪个地方出现一个突破性的技术,你也是不知道的。因此我们这种指向性很明确的这样一种创新政策,其实要转向更加中性的这种创新政策,这样可以激发更多的我们,叫做原创型,或者是在无人区更多的创新能够涌现,以及在其他产业内有更多的类似于隆基的这种企业的出现。

问题6:世界纪录背后到底离产业化有多远?以及产业化的阻力是什么?

李振国:26.81%纪录它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们需要抓紧时间,形成低成本的量产化,我们要把这个问题要解决。从目前看,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两三年之内一定要实现这种低成本量产化。所以实现这个结果就是刚才我谈到的,我们从24%这种主流效率进步到26点几这种效率,它才能在相对效率上来说提升了10%,那就意味着我们会为未来的光伏整个产业将来整体上来说去节约10%的投资成本和带来超过10%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十分巨大的一个价值。

李俊峰:我相信在两三年之内,可以做到整体的产业化。因为在做科学实验、追求纪录的过程中,就在不断的去改善生产工艺,在不断的进行设备的创新。如果是把这个设备也能够产业化了,也能够批量化了,它的产业化就变为现实了。所以可以这么说,我们任何一个创新都是一个集团作战、大兵团作战的一个结果。这是中国整个光伏产业不断进步的一个基础,也是全球光伏研究界、产业界特别是装备制造界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所以这点是奠定我们产业化的基础。

问题7:26.81%带来的实际价值到底有多大?26.81%能否让不可能变可能?

李俊峰:这个价值是非常之大的,因为我们未来到碳中和的时候,我们差不多需要非化石能源占比80%以上。我们都知道水电、核电、生物质能源,它的发展是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制约。现在有赖于风光,所以中央在提一个明确的目标的时候,讲到了2030年风光装机要到12亿千瓦以上,但是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来看,大家都是在15-18亿千瓦这么做准备,我们的效率提高了,成本下降了。我们降了10%,我们整体的投资的成本就会降10%,我们的占地面积可以减少10%。我们的一个微小的进步,对全球来说,特别是对全球实现能源转型,实现碳中和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大步。光伏行业这么一个小的进步,看上是0.1个百分点的进步,它到底对我们的行业意味着什么,对全球意味着什么?就是不断的把如果刚刚不可能都变成可能,最终就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中的一大步。

朱彤:我一直认为能源领域,在化石能源时代的“不可能三角”,只能靠可再生能源来打破。从经济可行来讲,从光伏的效率的不断提升本身,会导致度电成本不断下降,而且关键是风能和太阳能本身没有燃料成本,所以技术下降之后,未来它的经济性,竞争力是可期的。第二个,绿色低碳本身它是内在属性,可再生产本身它就是零碳或者碳中性的。第三个,安全稳定。现在谈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波风度,波动性的风光电本身,它的间歇性波动性对电力系统会带来一个冲击,带来一个挑战,目前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它的方向是确定的。而且我相信通过类似于越来越多的这种原创的这种技术创新所在无人区的技术创新本身能够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李振国:光伏,包括风电这种清洁能源,它从经济性上和低碳性上来说,是有优势的;它的缺点就是在对我们整个能源系统或者电网系统的这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26.8%的新的效率使光伏的发电成本进一步降低,其实就是为储能和其他的调节手段,让渡出一些经济性空间,比如你更高成本的一个储能,因为光伏的成本变得更低了,它的容忍性、对经济性的容忍性变强,所以会使这种平衡性更强。

问题8:隆基下一个技术目标又会是什么?

刚才我也谈到26.81%这个数字是个起点,它不是终点。我们两年之内27.5%是我们的新目标。我们同时也建立了双节电池的研发队伍,并且开始投注了比较重的资源,来为未来超过30%以上电池转换效率的路径技术,去探索更经济的一种路径。

 

阅读下一篇文章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