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斯上周的两篇文章分别比较了多晶和单晶光伏组件的初始光致衰减和性价比。由于单晶硅片的‘间隙氧’含量要比多晶硅片高一个数量级,造成单晶光伏组件在初始应用的几天内输出功率发生急剧性下降。也就是说,单晶光伏组件的‘初始光致衰减’远高于多晶光伏组件。那么,这两种技术在长期野外‘实战’中的表现又如何呢?
由于实际应用环境千差万别,要想科学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同样的安装条件和地点
第三方独立机构公正、公开、可核查的数据
足够长的系统运营时间
幸运的是,我们在澳大利亚DKASC第三方测试平台上,查询到了八年的不间断数据。
官方网站(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该测试平台始建于2008年底,位于澳大利亚艾丽丝斯普林(AliceSprings,AU),由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澳大利亚沙漠太阳能研究中心进行运营维护,并提供各厂家电站系统的发电量历史查询和实时显示。该平台还免费对外开放,有兴趣的光伏同仁可以去澳洲实地考察,也可访问DKASC的网站获取电站信息。该测试平台为不同类型组件的发电量差异提供了可靠准确的数据来源。
自2008年,全球共有24家组件制造公司先后自愿将自己的组件系统送去DKASC平台测试,包括来自中国的阿特斯,天合和中电光伏。目前,DKASC共有42个电站系统,其中25个多晶系统,9个单晶系统,其他的是各种薄膜电池系统,最长的电站系统已运营了八年。
DKASC平台的主流晶硅厂家的系统安装信息如下(年数3-8年)
单、多晶光伏组件产品归一化发电量对比
秉承严谨治学科学做事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我们选取了在2010年9月到2016年8月间,用相同方式安装的单、多晶系统的发电量,对其年度归一化后的发电量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显示多晶系统发电量比单晶系统年度平均高1.4-3.3%。
同一厂家多晶和单晶组件发电量对比
为了排除不同公司之间的工艺水平和选用的组件封装材料对组件发电量的影响,我们又选取了2009年5月份安装的BPSolar公司的两套多晶和单晶5KW系统,以及2010年5月安装的Sungrid公司的两套多晶和单晶5KW系统进行发电量对比,如图2和3所示。
结果显示多晶组件的年度发电量依然比单晶组件高1.8-4.6%。
令人震惊的是,光伏学术界一般认为单晶的‘初始光致衰减’比多晶高1%-1.5%。如果单晶比多晶少1%-1.5%的发电量可以解释。但野外电站数据显示,单晶的实际发电量比多晶组件减少的比例远超过了“初始光致衰减“的差值(1%-1.5%)。这个现象在国内的若干单、多晶组件同地点安装的电站中也重现了。
难道说还有我们不了解的单晶发电量少的其他机理?
有一种可能性是单晶电池片的光衰不仅大,而且不均匀,造成光伏电池组件内部以及光伏电站组串和阵列中的失配,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单晶光伏系统的发电量。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初始光致衰减其实在长达6-8年的时间里不能恢复。
我们欢迎光伏界的同行们提供更多的野外实测数据。为避免‘自说自话’,科学可靠的数据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同样的安装条件和地点
第三方独立机构公正、公开、可核查的数据
足够长的系统运营时间
总结和建议:
1.从不同厂家的归一化发电量来看,多晶光伏组件比单晶平均高2.2%。
2.从同一厂家归一化发电量来看,多晶光伏组件比单晶平均分别高2.9%(Sungrid)和2.4%(BPSolar)。
3.更高的初始光致衰减(LID)可能是造成单晶光伏发电量偏低的主要原因,也可能还有其他机理,六到八年仍不能恢复。
4.光伏业界应立即出台新的标准,加严测试硅片的氧含量,以及电池片和组件的‘初始光致衰减’,即LightInducedDegradation(L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