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3年,安徽瞄准“战略主动”,科学谋划、看准就干,漂亮地完成了一门“大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1月12日,在合肥召开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冯克金在会议作报告中介绍到,预计全年光伏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900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创历史新高。
会议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的开局之年。会议强调,全力在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上求突破。坚决贯彻“双碳”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增强全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
具体到产业定位上,安徽对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有着更高期待。“乘势而上,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强省。”在会上,安徽省委书记韩俊说。作此定位,安徽并非毫无根据。2019-2022年,安徽光伏制造业年营业收入分别实现406.6亿元、648亿元、882.8亿元和1954.9亿元,年均增长超60%,2022年营业收入规模位居全国第四位,可以说是一路奔驰。2023年安徽光伏制造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900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创历史新高。在持续壮大规模中,安徽已形成从硅片、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系统集成及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在一些重点环节构筑起了竞争优势,打造了在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版图上不容忽视的“安徽板块”。 光伏玻璃,安徽产量达826万吨,占全国比重达51.4%;光伏电池片,安徽产能约48GW,产量超28GW,占全国比重约8.6%;光伏组件,安徽产能约97GW,产量约66GW,占全国比重约22.5%;光伏逆变器,安徽出货量达83GW,占全球30%左右,位居全球前列。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全省光伏电池、组件产量分别实现51GW、79GW,占全国比重由2022年底的8.6%和22.5%分别上升到14.1%和24.1%。概括起来说,就是安徽生产了全国超过1/2的光伏玻璃、1/3的光伏逆变器、1/8的太阳能电池,成为安徽“新三样”的主力军之一。谋定而动,乘势而为,打造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重要支柱产业,安徽从何发力?11月7日召开的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冯克金提到:“到2025年,力争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到2027年,力争营业收入超7500亿元,培育1至2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据了解,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先进光伏、新型储能产业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目标,重点组织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锻长补短、产业层级提升、产业生态优化、海外市场拓展、应用牵引场景示范、规范有序发展“七项行动”。12月1日,安徽省召开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为光储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舵定向、筑势赋能。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世江在安徽参会后表示,从规模能感受党委、政府对发展相关产业的重视,从内容则看出对行业的精准研判和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让人印象深刻。这是继新能源汽车产业之后,安徽召开的又一场全省性产业推进大会,也是事关安徽产业发展的一盘“大棋”。在全球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十的龙头企业中,已有7家光伏玻璃企业、4家光伏电池片企业、5家光伏组件企业、2家光伏逆变器企业、1家储能电池企业和1家储能系统集成企业在安徽布局发展。在安徽本土,阳光电源、国轩高科、华晟新能源等一批企业加速成长,现有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上市企业4家。
合肥实施“借光发展”战略,“追光”前行,“链”就千亿产业
近年来,合肥实施“借光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围绕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储能电池、系统集成等延链、强链、补链。目前,合肥已先后引进阳光电源、彩虹光伏玻璃、晶澳太阳能、通威太阳能、协鑫集成、晶科能源等头部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趋健全。随着追“光”加速,目前,合肥已集聚光伏及新能源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超2.5万人。2022年,实现产值1107亿元,增长117.5%,总量居全国城市第6位。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出货量分别为12GW、27GW、75GW,占全国的4.3%、10.8%、70%。围绕7500亿元的省级目标,合肥“以光促储”,出台了一系列新型储能发展政策。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合肥市力争到2027年,打造营收3000亿级的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这也意味着,到2027年,合肥市的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集群营收将占据安徽省营收规模的四成。近年来,滁州市抢抓“双碳”机遇,依托凤阳县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将光伏产业摆在全市八大产业链“领军”位置,实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模式,全力招引国内光伏产业头部企业落户。光伏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连续两年在滁州召开。截至目前,滁州市落地和在谈光伏产业重点项目120多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约千亿元,其中单体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就有12个,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现已构建起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光伏边框、封装胶膜、光伏背板、光伏电站等日趋完整的产业链。2021年、2022年,该市光伏产业产值分别为409亿元、873亿元,连续两年增长超100%,今年产值预计超1200亿元。目前,该市光伏玻璃、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片产能分别占全省产能的60%、50%、50%。1月4日,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人民政府区长王政在滁州市琅琊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24年,琅琊区将紧盯中央和省市政策走向,积极争取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全力推进光伏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三样”,围绕打造200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加快中润光伏一期、二期全面达产、持续扩产、做大规模,力争三期、四期开工建设。围绕全市动力电池产业布局,深挖上下游配套项目线索,招引新型储能项目2个以上。芜湖全力打造“头雁企业+产业链企业”协同创新生态圈随着以芜湖协鑫集成电池项目、信义七期、天宸能源光储一体新能源产业基地等为代表的一批光伏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和陆续投产,“追光逐日”的芜湖正成为新能源投资的新高地。目前,芜湖市落地(包括已签约、已开工和投产)的光伏项目共49个,总投资461亿元。江北产业集中区150亿元的光伏新能源项目、湾沚区20亿元的光伏背板和新能源材料项目等共计43个在谈项目总投资601亿元。据统计,2022年,芜湖市光伏产业产值达134亿元。今年1月至9月,全市光伏产业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34%。近日,芜湖发布《关于加快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快推进光伏发电项目选址、建设、接网和消纳,鼓励利用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继续支持储能项目建设,对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建成并网的储能项目,按放电量给予0.3元/千瓦时补贴,补贴年限为3年,单个项目年度补贴最高100万元。 近年来,马鞍山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聚焦光伏硅片、电池、组件等产业链上下游重点环节,加快创新驱动,推动产用结合,以马鞍山经开区、和县等载体为重点,通过实施规划引导,优化服务保障,完善配套服务等多项措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3年2月,马鞍山市政府印发实施的《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以江东控股集团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搭建集投资、建设、运营为一体的专业屋顶分布式光伏合作平台。2021年9月,和县成功获批国家级“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计划2025年底屋顶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16.2万千瓦。12月6日,“采石会客厅”活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场)举行。马鞍山市市长葛斌与应邀而来的12家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交流,强调要强化创新引领,优化产业生态,全力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宿州打造皖北光伏制造特色产业集群
12月28日,安徽宿州市经信局发布安徽宿州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汇报材料,其中指出现有先进光伏企业有4户,在建先进光伏项目4个。产品类型涵盖硅片、电池片、组件、支架、低温银浆、边框、光伏玻璃、焊带等,2023年我市先进光伏产业营收规模预计约12.4亿元。宿州现有新型储能企业6户,产品类型涵盖正极材料、电解液、溶剂、电芯、隔膜、电池包,2023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预计约1.84亿元。1月16日,安徽宿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征求《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到2025年,全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收突破4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
为积极推动安徽光伏与储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4第二届中国(合肥)太阳能光伏应用大会暨光储充展览将于2024年3月19日-20日在安徽·合肥隆重举办。展览将集中展示太阳能光伏、储能、充电桩、智慧光伏等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应用,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太阳能光伏储能产业链技术交流与展示平台。
展览同期将举办2024第六届安徽分布式光伏论坛及2024中国(合肥)光储充一体应用研讨会,届时展览+会议将全面汇聚优势资源、形成创新合力,为企业提供进入长三角和中部光储市场的绝佳契机。我们诚邀国内光伏从业者聚首安徽·合肥,共同探索和开拓安徽光伏市场,以推动安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为“3060”双碳目标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