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光伏专利风波再升级。
3月,中环美国子公司Maxeon在得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院对CanadianSolarInc(阿特斯集团)以下简称“CSIQ”)提起诉讼,声称CSIQ通过其关联公司直接或间接损害了Maxeon公司持有的三件应用于光伏电池的“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以下简称“TOPCon”)的专利权。
此举正式打响了今年光伏专利诉讼的“第一枪”。
5月初,全球组件巨头之一的天合光能率先扛起了国内保护光伏知识产权的大旗。一个月之内,先后将江苏润阳、江苏中清告上法庭。而后不久,这家公司再次出手,通过海关主张权益,致使阿特斯货值373万余元、无锡云程货值143万余元涉嫌专利侵权的产品,被上海海关扣留。
事后天合方面解释称,“系我司为维护自身知识产权和行业共同利益所采取措施。”
这句话,不禁让人想起了今年SNEC期间,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的总结发言,“如果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大行其道,跨界跨行的企业和原有公司的高管出去创业,随意侵犯其他公司的知识产权能够成功的话,哪一个企业有动力投资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投入从事技术创新和研发?如果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不能得到严惩,就不可能走出‘以创新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光伏产业的一些混乱现象似乎暂时掩盖了其作为高科技行业的光芒,导致社会上部分人士将其与铝合金、钢铁、水泥等传统周期性制造业相提并论,忽视了其科技创新技术密集的本质。
作为中国光伏的领军企业,天合光能此举给公众展示了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健全专利护城河的坚定态度。
警告紧跟行动,看似顺理成章。但光伏巨头之争涉及利益纠纷,往往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光伏龙头专利斗法
同为国内“卷生卷死”的对手,天合与阿特斯之间本就少不了明争暗斗,而在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有“专利武器”在手,企业间的较量自然也从“口水大战”,转向“刺刀见红”。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0年,中环美国子公司Maxeon就曾指控阿特斯日本公司,未经许可使用叠瓦式太阳能电池组件专利。双方后来签署了和解协议,约定阿特斯在2025年6月30日之前禁止在日本地区销售这一产品。
试想一下,在国内光伏企业密集出海的档口,仅凭一次诉讼,就能换来友商数年“禁足”,这样的交换不可谓不值。
而在光伏赛道上,抱有类似想法企业远不止天合一家。
年初以来,晶澳科技、无锡奥特维等也多次向竞争对手发起“攻势”。
据了解,晶科、天合、晶澳等光伏巨头几年前就开始通过授权交易、收购和斥巨资投入研发取得和积累专利。这些举措可能意味着不经许可,冒专利侵权风险的厂家将面临更多法律挑战。
行业专家表示,未来与专利和技术有关的交易和诉讼在光伏行业会越来越多,类似于通信和半导体产业。
不过,关于光伏“专利战”要不要打,还要打多久?头部企业内部其实也存在着分歧。
观点一:“专利战”没有赢家,企业应该抱团取暖。
前不久在温州举行的2024年光伏行业中期会议上,阿特斯董秘许晓明在被问及专利纠纷时表示,公司不存在侵权行为。现在光伏行业遭遇寒冬,光伏企业应该抱团取暖。
观点二:正因为没有专利,中国光伏才有今天的成绩!
“不尊重知识产权、‘拿来主义’,虽然是不对的,但在客观上其实也促进了光伏行业的大发展。”华晟新能源CTO王文静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其实正是因为没有专利,才能发展到今天,领先于世界。假如我们有很强的专利壁垒,中国光伏产业一定是一个很差的行业。
观点三:支持为技术、专利付费!
7月底才刚刚结束的光伏行业半年会上,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就表示:“如何运用好专利这把利器,既能形成专利威慑又能实现专利货币化,但同时避免专利战这种两败俱伤呢?专利授权、付费授权使用或许是最佳办法,而对于‘不打招呼,拿来就用’的做法,支持坚决打击”。
“鼓励购买正版,坚决打击盗版”,正是晶科推崇的专利原则。
目前,晶科能源采用的正是“技术+专利授权”双拳头模式,一方面生产销售自己的TigerNeo系列TOPCon组件,另一方面则是向友商授权其TOPCon专利技术。
作为全球第一大组件制造商,晶科能源主要通过投资研发来丰富专利组合。研发投入占比每年超过6%-7%,仅2020-2022年,研发投入近90亿元,2023年单年超过68亿元。目前晶科全球共申请专利4100多件,持有有效授权专利2300多件。
“专利战”如何收场?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来看专利纠纷耗时长,对企业双方都存在一定影响。
“在司法实践中,专利诉讼案件花费时间是比较长的,被告有可能通过反诉对方专利无效从而争取时间寻求其他抗辩方法,一审判决后也有可能提起上诉,整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年。”有律师表示。
“对于双方来说,诉讼需要投入的时间、人力成本都是不小的,更大的问题在于专利涉及到企业的业务生产,对企业日常经营可能造成直接的影响。”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专利诉讼中存在诉讼周期长、标准不统一、举证难度大等问题,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压力、资源分配困难、品牌声誉受损、市场竞争力下降、技术创新受阻以及法律风险增加等多方面影响。因此,企业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并妥善处理专利相关事务,以避免长期的法律纠纷带来的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