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网

太阳能光伏行业
领先的资讯
当前位置: 光伏产业网 » 资讯 » 光伏企业 » 正文

光伏专利血战!百亿巨头生死博弈,行业洗牌谁出局?

核心提示:光伏行业的竞争,正从“制造效率的百米冲刺”转向“创新能力的马拉松”
6月的上海SNEC;
 
7月的行业研讨会;
 
9月的央视《对话》栏目
 
……
 
2024年下半年,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高纪凡几次在公开场合表态,“只有保护好知识产权,严惩违法行为,才能促进行业创新,走出当前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边话音未落,他就以雷霆手段兑现了这一宣言。
 
巨头VS巨头
 
2月10日晚,天合光能抛出重磅消息,其一纸诉状将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直指对方侵犯自身两项发明专利。
 
根据公告,被提起诉讼的两项专利分别为第ZL201710975923.2号发明专利“太阳能电池模块”和第ZL201510892086.8号发明专利“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在诉讼请求中,天合光能向两被告索赔金额高达10.58亿元,同时要求后者承担维权合理支出与诉讼费用。
 
索赔金额为何如此之高?
 
或与天合光能在公告中所述的“惩罚性赔偿”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条规定,对于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行为,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七十一条也明确,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
 
天合光能并未具体公布请求惩罚的倍数,但从10.58亿元的索赔金额看,大概争取的是顶格赔偿。
 
除了经济损失和惩罚性赔偿外,天合光能还要求“两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涉案专利二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停止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侵犯涉案专利二的TOPCon电池片以及含TOPCon电池片的光伏组件产品的行为。”
 
根据阿特斯2024年上半年报,其N型TOPCon电池产能已经达到30GW,约占公司电池产能的62%。若最终天合胜诉,那必将会对阿特斯的生产经营造成致命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数月前,双方的战斗已经在美国打响。
 
2024年12月4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ITC正式确定了天合光能对阿特斯发起的337调查,针对“TOPCon太阳能电池、组件、面板、组件和下游产品(II)”侵犯TOPCon的两件专利US9,722,104和US10,230,009的投诉,案号337-TA-1425。
 
根据记录,天合光能在2024年10月23日发起该投诉,并在2024年11月8日和15日提交了补充材料。
 
这也是天合光能继2024年9月对江苏润阳和印度Adani发起337调查(案号337-TA-1422)后,对于中国光伏企业发起的第二起337调查。两起337调查所依据的专利完全相同,均是从LG受让而来。
 
无独有偶,1月初,同属行业第一梯队的晶科与隆基刚刚在专利领域上演了激烈对垒。
 
年初,晶科能源旗下全资子公司上饶新源越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隆基绿能及江西上为科技有限公司提起诉讼,案由为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
 
“江西上为科技有限公司”是何许人也?据说是隆基绿能的经销商。
 
之后晶科方面也向媒体证实,上述案件涉及TOPCon技术,要求隆基绿能方面立即停止侵害相关发明专利权,并赔偿经济损失。
 
在近几年席卷全行业的N型技术升级中,晶科能源最早扛起N型TOPCon的量产大旗、拥有业内最大的TOPCon产能,同时也因早早押注TOPCon、最大程度吃到了N型红利。
 
时间倒回2022年,LG电子宣布退出全球太阳能电池板业务,并计划于6月底关闭太阳能电池板产线。同年9月至12月,LG电子“过继”了一大批专利,给国内的光伏巨头。
 
正是这批专利,成了后来众多纠纷的导火线。
 
数据显示,LG集团共将745件专利转让给了晶科,覆盖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韩国、德国、中国、澳大利亚和欧洲。这些专利均为发明专利。其中,授权专利705件,另有40件仍在审查进程中。
 
2024年3月,晶科陆续将部分专利转让给了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三家本就是龙头,外部专利+自主研发,瞬间令其专利数量遥遥领先。至此,方才形成外界盛传的“TOPCon专利复仇者联盟”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中旬,晶科全球共申请专利4100多件,持有有效授权专利2280余件。同时,申请TOPCon技术相关专利近1000件,获得TOPCon技术授权专利460余件,是掌握TOPcon专利数量最多且最主要的厂商之一。
 
天合光能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5000件,授权专利超3000件。TOPCon电池及组件专利500余件。
 
晶澳科技共有有效专利1827项,其中发明专利977项。
 
不过,由于上述纠纷所涉及的部分专利来自购买和受让所得,近期有消息称,被诉企业已经开始反诉这批专利无效。
 
法律攻守,商业阳谋
 
过去十年,光伏企业的专利布局更多是防御性策略。龙头企业通过专利交叉授权形成“技术互保联盟”,但如今,专利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专利是矛也是盾,是行业洗牌的加速器。
 
专利是护城河,也是攻城车!
 
过去,专利储备的优势有二:
 
1、防御性专利布局策略
 
2、交叉授权促进合作
 
现如今,则有了新的“玩法”。
 
1、市场压制,“定点爆破”:选择在对手新品发布或融资关键期发起诉讼,是专利战的惯常打发。
 
2、组合拳,双重施压:专利诉讼与价格战联动,双重挤压对手生存空间;
 
3、技术威慑:知识产权是一家公司发展的“护城河”。必要时,也能成为低成本打击对手的手段。
 
4、市场份额与客户之争:眼下光伏出海热,通过专利侵权诉讼,阻止或延缓竞争对手进入海外市场。坊间传言,晶科与隆基翻脸,就有部分“抢单”的因素存在。
 
法律场上的刺刀见红,其实是生意场上的明牌交锋!
 
行业寒冬下的生存法则
 
专利战的集中爆发,折射出光伏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生存焦虑:
 
一方面,行业过剩的产能需要技术壁垒实现“软出清”;另一方面,伴随着N型技术量产效率提升进入平台期,企业更难通过与对手拉开差距。加之产业链价格下跌,二级市场对光伏企业的估值逻辑从“产能规模”转向“技术话语权”,专利储备直接影响融资能力。
 
在此背景下,专利诉讼不仅是技术博弈,更是企业生死存亡的筹码。
 
过去一年,中国光伏企业主动发起或遭遇专利诉讼的次数就超过2019-2023年的总和。
 
 
这些针对TOPCon技术的专利诉讼案件大致可以分为由国内企业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就TOPCon技术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和由海外本土企业Maxeon、FirstSolar就TOPCon、xBC技术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两类。其中,在海外本土企业发起的专利诉讼案中,起诉方均为专利的原始持有人。
 
巨头诉讼之争,最终还是会回到谈判桌上。
 
迄今为止,TOPCon技术相关的专利纠纷暂无最终结果,后续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参考历史上其他行业的专利纠纷案件,如果被诉方败诉,普遍面临停止销售甚至永久禁售的裁决,败诉后果较为严重。
 
截至目前,全球出货量前十的组件企业中已有七家企业卷入专利混战,叠加行业下行周期,一线企业为因此而洗牌吗?
 
答案是否定的,龙头企业的较量,更多是以和解收场。
 
2019年3月,韩国企业韩华向多地法院起诉隆基绿能及下属子公司等侵犯其专利权。在经历4年拉锯战后,这场纠纷中的多数起诉案以和解告终。韩华与隆基在2023年5月达成专利交叉许可;
 
2024年11月,TCL中环旗下Maxeon太阳能有限公司与通威股份子公司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就叠瓦技术专利争议达成全球和解;
 
更早以前,天合光能反诉韩华中国子公司专利侵权,双方经谈判后于2023年2月达成和解,撤销所有案件并建立专利互用机制。
 
“专利有很多的方式可以解决,比如授权、购买、交换,而不是去逃避,用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做专利。”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必须尊重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一个企业该有的担当。特别在TOPCon技术,公司拥有绝大部分的专利。“我们现在至少与两家企业已经达成了专利的授权,当然它必须支付费用。”
 
谈及友商之间的专利诉讼事宜,该公司副总裁钱晶也曾表示,公司重视的是专利的战略性价值,通过授权使用、交叉许可、专利池等方式,尽量避免陷入两败俱伤、耗时耗力的专利战。“当然,对于未经授权不正当使用的,我们坚决打击。”
 
结语
 
综上,光伏行业的竞争,正从“制造效率的百米冲刺”转向“创新能力的马拉松”。专利战争虽加剧了短期阵痛,却倒逼行业走出低水平重复建设,转向高质量创新。当产能泡沫退去,唯有那些手握硬核技术、精通专利规则、善用创新生态的企业,才能在下行周期中淬炼出真正的竞争力。
 
这场“阳谋”博弈的终点,或许正是中国光伏产业走向全球价值链顶端的必经之路。

阅读下一篇文章

热点资讯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