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电站共安装30兆瓦晶澳单晶PERC高效组件,17兆瓦晶澳多晶组件,3兆瓦晶澳1500伏双玻组件。晶澳PERC技术大幅提升了光电转换效率,并具有高电力产出的优势,在弱光、低温等恶劣环境下尤为突出,大同地区冬季日照时间短,2016年最低气温曾达零下25摄氏度,但首年实际发电量却达到惊人的8152.8万千瓦时,充分证明了晶澳PERC技术的优越性能。”近日,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工程公司总经理张劲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1500伏双玻组件的应用在国内也属首创。
晶澳PERC高效组件名副其实
“第一批光伏‘领跑者’要求多晶硅光伏组件转换效率不低于16.5%,单晶硅光伏组件转换效率不低于17%,当时晶澳多种产品均超出该标准,我们挑出三款,其中晶澳单晶PERC高效组件占比60%,为电站取得高收益提供可靠保障。”张劲松回忆说。
从该电站一份以498千瓦规模采样进行的实际与预期发电量对比统计中可以看出,2016年9月~2017年6月实际发电量平均超出预期发电量13.08%,而在大同地区日照时间短、温度较低的2016年11月~2017年3月,实际发电量超出预期发电量百分比分别是14.98%、15.1%、21.26%、17.95%、16.73%,这恰是晶澳单晶PERC高效组件低辐照发电性能和良好温度系数以及低衰减率的有力佐证。
可见,晶澳在PERC高效组件上的率先布局,成就了其在光伏“领跑者”项目中的“领跑者”地位。第一批光伏“领跑者”项目中,晶澳供应了422兆瓦组件,供货量占整个项目近50%份额,位居行业第一,其中PERC高效组件约占40%,除了晶澳南郊区五台湾50兆瓦电站之外,中电国际100兆瓦光伏电站也采用了80兆瓦晶澳PERC高效组件。
采煤沉陷区环境破坏严重,现场条件复杂,晶澳在该项目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据张劲松介绍,晶澳在施工过程中,遵循在保持原有植被水土和地形地貌不变的前提下安装组件,局部组件方阵单独进行植被恢复和移植。并且,晶澳出资治理了地下存有的大量煤矸石。
得益于政府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第一批光伏“领跑者”项目非常成功。对于地面光伏电站来说是一种突破和创新,为今后光伏“领跑者”项目起到带头或示范作用。大同光伏“领跑者”项目在技术标准、项目实施、园区总体规划、项目落地情况以及后续发电量方面都体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悉,第二批光伏“领跑者”项目规模总计5500兆瓦,其中七大基地总计5000兆瓦尚未并网。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晶澳组件签订量占非组件厂商中标总量的22%,这一比例还在随供应量的增加而进一步提高,预计PERC高效组件的占比将超过第一批光伏“领跑者”项目。
PERC技术大幅降低度电成本
经过持续的研发,晶澳PERC电池效率已经从最初的20.5%提高到21.2%,晶澳PERC组件(60片电池)功率也从最初的290瓦提高到305瓦,在产能规模、出货量、组件质量和性能方面始终保持领先。经统计,许多采用晶澳PERC组件的光伏电站,其实际发电量超出设计发电量10%以上。
“晶澳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规模应用PERC技术的光伏企业。早在2012年,晶澳就获得了PERC电池发明专利的授权;2014年实现PERC组件的大规模量产;2016年,国家专利局授予晶澳在PERC双面发电拥有完全自主的核心知识产权。预计今年底,晶澳单晶PERC组件产能储备将达2600兆瓦,晶澳多晶PERC组件产能储备将达到500兆瓦。”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曹博说,晶澳PERC高效组件已成为光伏“领跑者”计划无可取代的主力产品。
晶澳基于PERC电池技术上的优势,今年进一步开发了双面双玻PERC组件和半片PERC组件等高效产品,并已经于第一季度量产PERC双面双玻组件,该组件背面功率达到正面的70%以上,对比单面PERC组件,其发电量高出8%~16%,对于大幅降低光伏度电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批光伏‘领跑者’技术门槛再次提高,要求光伏组件的最低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多晶17%、单晶17.8%。照此计算,60片电池光伏组件功率分别为多晶280瓦和单晶295瓦、72片电池光伏组件功率分别为多晶335瓦和单晶350瓦。”曹博说,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叠加新的电池技术或组件技术,目前黑硅及PERC等电池技术已经成熟,逐渐形成量产规模,具备这些技术的企业将优先具备接单光伏“领跑者”的实力。
作为PERC专利持有者,晶澳有六款组件全部高于第三批光伏“领跑者”项目的技术指标,包括单晶PERC系列的双面双玻组件、半片组件、双玻组件、单晶组件,多晶系列的润秀组件以及润秀Plus组件,较常规组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为实现平价上网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