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梓提出了“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就要报效祖国”的豪言壮语;余国春凭着一份对祖国的感情,几十年来痴心不改,提出“以国货为本、以国货为荣”;而李河君则用八年时间在薄膜太阳能领域投入100多亿美元,希望中国可以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领先一把”。
走出去再回来
追溯客家人的商业历程,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走出去再回来”。细数众多客家籍的企业家,绝大部分都是外边挖到了第一桶金,创造了事业的辉煌,然后荣归故里投资经营。李河君亦是如此,他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乡投资;在他刚刚步入薄膜太阳能行业时,也将汉能的第一个薄膜太阳能制造基地落户河源。
李河君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乡投资。汉能投资建设的木京水电站就在李河君的老家。从河源市政府出发,沿着东江边的路往东北方向走7公里,再穿过东源县县城、木京水电站和一段大约两公里的乡村公路,便可到达仙塘镇观塘村。村庄四周山岭环绕,东临东江,是仙塘镇规模最大的村落。
1998年初,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内的电力市场需求疲软,基本上没有人在这时候选择投资电力。李河君却在接到回乡投资的邀请时选择了木京水电站,在当时每度电售价仅0.2元的背景下,这个项目平均每度电的投资成本高达0.7元,并且因为设计问题暂时无法立项。
很多人不理解李河君,但是他却清楚这就是自己一直想要的——当他沉下心来研究一个行业时,他可以看到很多隐藏在暗处的机遇。早在1994年收购第一个水电站时,他就意识到了水电的发展潜力。他知道,经济早晚会发展,国家对于电力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而各级政府对水电的大力度支持也意味着未来水电资源的争夺会很激烈。
木京水电站既能满足他想回报家乡的愿望,也能满足他进军水电的梦想。不过,要建设木京水电站就要淹没东江两岸两万多亩耕地,这个问题让李河君十分头疼。在李河君的坚持下,木京水电站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不仅保住了两万多亩耕地,更降低了项目的投资成本。2000年8月,在获得批准后,木京水电站正式开工,20个月后首台机组就发电了。这时,经济的发展使得电力的需求开始增长,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电荒”。
这座水电站的建成,为汉能后来建设金安桥水电站打下了一定基础,而金安桥水电站则为汉能进军薄膜太阳能行业提供了经济保障。虽然木京水电站只有3万千瓦的装机,但是通过这个水电站,汉能不仅积累了经验,更是组件了一个“豪华阵容”的团队:至2002年底,汉能从事水电员工有130余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50余人、高级职称31人。
2009年,眼看着离金安桥水电站建成越来越近,李河君又做出了一个决定:进入光伏行业,并选定了当时的技术冷门薄膜太阳能。而跨入薄膜太阳能领域后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制造基地,仍然选择坐落在李河君的家乡河源。李河君人生的起点、水电事业的起点和薄膜太阳能的起点都在河源,所以河源也被很多人称做“汉能的延安”。而李河君在回报家乡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事业多次登上了更高的台阶。
国运则我运
作为一个优秀的客家籍企业家,李河君不仅希望可以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大潮中分到一杯羹,更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在世界能源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占据更多话语权。而回顾汉能的发展史,李河君从白手起家到今天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薄膜太阳能企业掌舵人,不仅是因为踩中了国家的发展形势,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李河君积累原始资本的过程也出现在这个阶段。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内的电力需求疲软。即使政策支持,也没有人愿意投资水电,李河君却抓住了这个机遇,并在“电荒元年”到来之前让木京水电站并网发电;2003年,李河君又抓住西部大开发、放开民营资本投资门槛等机遇,最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民营水电站……
汉能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李河君更善于抓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机遇,让汉能伴随着国家经济一同成长。2012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散去,光伏行业却迎来了“多事之秋”:欧美国家不再像从前一样支持光伏行业,资本闻风而动,纷纷撤出,一些国际顶尖的光伏技术面临着胎死腹中的危险。而这时的中国企业,由于国家的不断支持,已经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李河君收购技术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之路,出乎意料的顺畅。
“我们要把自己的运气融到国家的大运当中,国运好了,我们的运就好了。”这是李河君关于“国运则我运”的解释。在汉能的18条司训中,“汉能因祖国强大而强大”十分惹眼,也被汉能的每一个员工所熟知。李河君曾在北方雾霾最严重的时候,提出了“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折射出极深的家国情怀……
李河君曾出版一本名叫《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的书,在几个月内销量就突破了5万册。他说,继第一次工业革命用煤炭替代木柴、第二次工业革命用石油替代煤炭之后,在已经降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将替代传统能源。伴随着中国企业在新能源应用领域的不断突破,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亚洲的龙头,并带领亚洲及世界进入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从而“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
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愿望,2012年汉能开启了“买买买”模式。短短两年内,汉能先后并购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和Alta Devices四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一举跃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全世界薄膜发电的尖端技术和科研人才,几乎都纳入汉能麾下。
早在2011年就已经并网发电的金安桥水电站,每年为汉能提供几十亿的稳定现金流,这笔钱都被李河君投入了薄膜太阳能的并购和研发中。八年的时间,汉能花费了100多亿美元,不仅提高了各个技术路线的转换率,更是让这些技术在国内“生根”,完成了国产化。
在李河君描绘的“移动能源”时代,从天上的卫星、无人机,到地上的小汽车、卡车、共享单车、背包、帐篷、手机等,所有这些载体,都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而且可以被存储、被交易、被共享。现在,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并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被其他国家超越。在薄膜太阳能领域,汉能不是先行者,却是在关键时刻推动这项技术实现进步并在国内落地的重要实践者。